患者年龄40 -75岁,平均57. 3岁;脑梗死40例,脑出血16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 MRA定位,定性确诊中风恢复期。失眠依据《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 。①以睡眠障碍为几乎惟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未使用精神类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③符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7分。 排除标准:①近1周内出现感染及发热,近1周内使用过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②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 睡眠障碍是由于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质、量或时序的变化即失眠,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或睡眠中出现异常的发作性事件,即睡行症、夜惊症和梦魔症。睡眠障碍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有报道发生率可高过95 %,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影响康复进程,还会使引起中风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加重,甚至诱发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再发。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风恢复期合并失眠患者,往往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治疗方法: 护理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病室环境清洁,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有风天气时要固定好门窗,勿使之发出声响,夜晚拉好窗帘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保持床铺软硬适宜,整洁舒适。枕头高度适宜,置于枕部与颈部,避免颈部悬空而感不适。护士在治疗和护理时做到“四轻”。在睡眠期间采取某些护理措施时,应尽量集中完成,将噪音降至最低。 情志护理 依据五行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对于情绪抑郁,倦怠疲乏患者,主要运用交流沟通技巧和倾听技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内心,准确把握其情感变化,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提供依据,鼓励患者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将抑郁患者与焦虑患者搭配,平衡阴阳。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了解患者心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患者与护士间沟通渠道畅通,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提高心理护理成效。 手法护理 可让病人根据情况睡前适当做些运动,足底按摩、穴位按摩,按摩太阳、内关、神门、三阴交、百会等穴位,对失眠也有良好的效果。 饮食 健脾养心安神,对于心血不足证的患者鼓励其经常吃些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及牛奶等食物;睡前适合吃的食物有小米、牛奶、土豆、面条或蔬菜加少许鸡肉或鱼肉,这些食物能促使大脑分泌一种称为血清素的激素,其具有放松、安神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情绪稳定,特别是心胆气虚证的患者,睡前避免过度兴奋或其他刺激,避免饮酒、咖啡、吸烟等,晚餐不宜过饱。可采用诱导法如默念数字、听轻音乐、催眠曲等诱导入睡。病情允许可于晚睡前散步1小时,且睡前用热水泡脚。 其他 尿失禁者要及时更换床单,并设法(如保留导尿等)防止尿于床上,避免卧具不适。阴虚火旺、烦热汗出者,衣被不宜过暖,汗后及时更换湿衣。 护士夜查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病人有呼吸睡眠暂停、关节疼痛、皮肤痉痒等,应及时通知医生,做进一步治疗。 耳穴贴压 依鞠录生耳穴贴压取神门、皮下、内分泌、脑点、交感,心脾两虚配心、脾、小肠,每按揉2 -3次,每次按揉不少于50下,5日换1次。 疗效标准 采用1993年卫生部指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减分率达76%一100 %。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减分率达51%一75 %。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小时,减分率达25%一50%。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减分率小于25 % 。 减分率=[(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x 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