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病例均为社区卫生站的患者,共观察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巧例,平均年龄(57.26士5.76岁,平均病程(3.28士1.46)月。患者大多数继发于腰椎间盘病变、增生性脊柱炎、梨状肌损伤等,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为3例。疼痛均为沿坐骨神经循行部位的自发性、放射性疼痛,或在臀部、腘窝、腓骨、外踝等处有压痛点。 患者符合以下诊断、纳人及排除标准: 1.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沿着坐骨神经所走行的部位上有自发性、放射性疼痛或在臀部、腘窝、腓骨、外踝等处有压痛点,咳嗽、喷嚏、负力、大便时疼痛加重。(2)最具有诊断价值的阳性体征是坐骨神经牵拉性疼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主要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根性坐骨神经痛主要为弯腰(拾物)试验阳性。(3)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及小腿外侧轻度感觉障碍,或患侧臀肌松弛,皱襞低,小腿肌肉轻度萎缩等。 2.纳人标准1)符合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标准。2)年龄20岁以上,75岁以下。3}签署知情同意书。 3.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者。(3)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患者。(4)腰椎肿瘤、腰椎结核、腰椎滑脱者。 坐骨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是指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亦可为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是沿坐骨神经的一段或全长的放射性疼痛。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灸疗法是目前中医治疗该病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且疗效确切治疗方法:1.针刺取穴:患侧环跳,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及患侧坐骨神经干分布区域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经筋排刺。 2.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或健侧卧位,取环跳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x 125 mm不锈钢针灸针,直刺环跳穴,深度约80 mm,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足部,不留针。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直刺70 mm,使针感下传;患侧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经筋排刺,每隔2寸针刺1针,针尖与皮肤呈30°斜刺进针25 mm,留针30 min,l次/d。每周针刺5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标准:主要症状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拟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判定:临床治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腰腿痛基本消失,仅劳累及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疼痛,功能活动正常;有效:腰腿疼痛症状减轻或改善,体征、功能部分恢复,但病情不稳定,对重体力劳动有影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临床疗效:临床治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 % (34/3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