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2|回复: 2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发表于 2016-3-9 17: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有病例均为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8.5 1 10. 0 );病程最短14天,最长150天,平均(68.1119.1);脑梗死42例,脑出血7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制定的标准,并经颅脑CT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

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者;(2)年龄3080岁者;(3)病程2周至6个月者;(4)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为首次出现;(5)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可配合查体及治疗者;(6)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瘫痪上肢肌张力〕I;(7)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年龄在30岁以下,80岁以上者;(2)多次中风(>1),遗留有上肢肢体功能障碍及肌张力异常;(3)因失语、痴呆、听理解障碍,导致沟通障碍者;(4)由脑肿瘤、脑外伤、代谢障碍、肩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者;(5)其他原因引起的肌张力障碍者;(6)病情危重,或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7)已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疗效观察者;(8)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脱落标准: (1)未按规定治疗,依从性差者;(2)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而提前终止治疗者;(3)因其他原因自行退出者。

中风病大体上相当于西医的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据统计,中风发病后1周内经急救存活的患者中,有73%86%出现偏瘫或单瘫,71% -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大部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因上肢功能较下肢更为广泛和复杂,偏瘫上肢的功能恢复难于下肢,当上肢肘臂发生痉挛时,则康复速度更慢,结局更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础治疗:(1)药物治疗:所有病例均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一常规使用药物,主要包括对症、支持和防治并发症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降脂及改善循环等,但不得使用可能影响肌张力的药物,如巴氯芬、乙哌立松等。(2)康复训练,根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制定,包括抗痉挛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训练、Bobath方法的上肢主动、被动运动功能训练。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共治疗20天。

治疗方案:微创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方案:

         治疗前准备1)心理准备:治疗前向病人详细介绍本疗法的治疗特色,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解的PGLA埋线线体、常规消毒所用的碘伏、75%酒精及棉球、胶贴。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7: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取穴:靳氏肩三针由肩I针透肩Ⅱ针到肩Ⅲ针,曲池透尺泽到曲泽,后溪透劳宫到合谷。



    操作1)患者仰卧位,暴露所需埋线部位,微握拳。(2)用碘伏消毒施术部位局部皮肤,以进针点为中心,用螺旋形动作从中心向外旋转涂擦,直径在2cm以上,待碘伏干后,用75%酒精脱碘,范围要大于碘伏消毒面积,待干后方可埋线。(3)准备针具和线体,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针柄,食指反复压下弹簧几次,检查针管、针芯配合状态;(4)上肢透穴操作:在弹簧自然状态,用小镊子取三段可降解线体,依次置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镊子将线体连续推入针管。左手拇、食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迅速用腕力将针刺人皮下,进一步伸人适宜深度。在获得针感后,轻轻推动针芯,将线体完全植人穴位内,同时退出针体,将三段线体连续植人穴位的肌层内。出针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医用胶贴。(5)下肢穴位埋线操作时,在弹簧自然状态,用小镊子取一段可降解线体,置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镊子将线体推人针管中,左手拇、食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迅速用腕力将针刺人皮下,进一步伸人适宜深度。在获得针感后,轻轻推动针芯,将线体完全植人穴位内,同时退出针体,将线体连续植人穴位的肌层内,出针操作同前。以上操作参照《微创埋线与临床治疗应用》执行。疗程:每14天治疗一次,共治疗2次。



       注:靳三针之肩三针取穴根据《靳三针临证配穴法》。余穴取穴根据《经络腧穴学》(新世纪第1版)。



       据Brunstrom偏瘫六阶段理论,中风恢复期患者在联合反应阶段(阶段Ⅱ)开始出现肌张力增高,后逐渐加重。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是由于脑高级运动调控中枢受损,使其对脊髓等低位运动中枢的调控及抑制作用中断,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运动环路的兴奋性增强,导致在低位中枢控制下,以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为主的肌张力增高的痉挛状态。虽然肌痉挛可对患者的行走、转移、静脉回流和减轻水肿等起到帮助作用,但也可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个人卫生、肩关节和睡眠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关节挛缩和压疮,严重阻碍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抑制痉挛肌,兴奋拮抗肌。康复运动疗法包括神经发育技术、手法治疗、功能性活动等,可缓解上肢屈肌力量,减轻上肢痉挛,改善手功能,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温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振动疗法和运动康复疗法等。



    中风后上肢痉挛表现为肘臂挛急、屈伸不利,早在古代即有相关论述,如《灵枢·邪客》中“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针灸甲乙

经》中“偏枯……肩时中痛,难曲伸,手不可举重,腕急”,《肘后歌》:“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深刺去不仁。”手三阴经筋、阴跷脉行走于上肢内侧,手三阳经筋、阳跷脉行走于上肢外侧。中风后气血逆乱,血行受阻,阴阳脉气失调,患侧肢体阴、阳两侧经脉气血的不平衡,呈阳缓而阴急状态而出现上肢挛急。在针刺治疗痉挛瘫痪的过程中,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协调和平衡主动肌和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和控制痉挛。综观文献,毫针、电针、针药结合,针灸与康复结合,均能有效地减轻痉挛程度,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状态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使针灸治疗本病显示出其独特优势。



        在临床中发现因中风恢复期患者久不能动,气血凝滞,经脉为痰瘀所阻,针刺时往往得气较慢,留针时间太短则难以疏通经脉,而长时间留针又不利于患者上肢良肢位的摆放,被动牵拉易造成刺激肌肉的损伤,引起患侧上肢肌张力异常增高或肩痛的发生。微创埋线法是穴位埋线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是用一次性微创器械将人体可以吸收的生物可降解线体注入相应穴位,通过注人的线体在经络穴位内形成长期刺激而发挥治疗作用,其包含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埋针等多种刺激效应,是一种复合性的治疗方法,该法可长久刺激穴位,激发经气,疏通经脉气血,又无造成肌肉损伤之弊。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7: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研究选取上肢关节处伸肌、屈肌侧的有效穴位,肩关节处取岭南针灸名家靳瑞教授在传统取穴方法上改进的靳氏肩三针,有文献表明对于肩部疾病,靳三针之肩三针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取穴方法,且取穴方便,临床容易操作。肘关节周围取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合穴曲池、肤二头肌肌腱处的手太阴肺经合穴尺泽、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既可柔筋润关,又可达阴阳既济之效;掌指关节处取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并与督脉相通之后溪,手厥阴心包经荣穴劳宫,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合谷,不仅可舒筋活络止挛,还可安神醒神。手法上以透刺为主,一针透三穴,既可扩大刺激面积,增加针刺强度,又可使针感易于传导。由肩I针透肩II针到肩Ⅲ针,曲池透尺泽到曲泽,后溪透劳宫到合谷,直接刺激局部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协调和平衡肌群间的张力,从阳到阴,从阴到阳,加强多条经脉之间的气血联系,使经气交贯,阴阳相得,以达到通关利节,濡养经筋的作用,肩、肘、腕、指部的阴阳经络气血得以疏通,故利于肩、肘、腕、指关节拘急痉挛的恢复。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微创透穴埋线可疏通上肢阴阳经经
脉气血,调节异常肌张力,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微创埋线针和线体均为一次性,不仅方便医生操作,同时也避免了不同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患者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12:05 , Processed in 0.17973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