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6|回复: 1

全息八卦疗法治疗青光眼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发表于 2016-3-10 16: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盲性眼病,其造成的视力损害、视野缺损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认为在应用药物不能很好的控制眼压或视力损害加剧时,需要采取激光、手术等治疗方法。近代医家认为本病多由内伤七情所致。七情所伤,最易伤气,影响及血,气血同病,气滞血瘀,清窍失养而发病;同时,七情所伤,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风自内生,风火相煽,发生本症。

    笔者临证治疗各种眼病四十余载,对青光眼的病理机制有自己独特认识,临床采用大腹全息结合八卦定向、五脏五轮定位、五行子母补泻配穴治疗本病,在改善患者视力,扩大视野,增强光敏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其理论及治疗意义进行探讨,并附以临床医案以进一步阐释其治疗作用。

一、病机探讨

    师研读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为脏腑功能失调,眼内津液代谢障碍所致,其病理机制分析如下。

与津液代谢障碍相关

    《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属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话论述了谷食精气的输布过程,成为后世论述津液代谢的理论依据。青光眼的直接致病因素即为眼内房水不能正常输布代谢,瘀滞为病,亦属水津代谢障碍病症,故与肺、脾、三焦的宣发、布散、通调津液的功能失调有关。

2与房水流通障碍相关

    房水由后房流人前房,是由一个自控开关“阀门”控制的,其开阖由瞳孔括约肌张力大小决定。从脏腑相关角度分析,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开阖,故瞳孔括约肌的力量与脾、肾、肝有关,尤其与脾阳、肾阳直接相关。因阳气主动、主升发、主流动,《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处气即指肾之阳气与脾之阳气,其为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脾肾阳气不足,则阀门启闭无力,开阖失常,最终导致房水流通障碍,瘀滞于内而致病。

3与房水产生的量相关

    房水属津液,其运行必得清阳的升发与推动。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肝气通于春,为生发之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清阳出上窍”,“肝主目·……在窍为目”,故肝气的升发上达之势,正好顺应了目窍的清阳之性,成为津液上注目内,化生房水的原动力。所以房水产生的多少与肝有密切关系。另外,肝主疏泄,房水保持正常的运动而不瘀滞,也必赖肝气的疏泄条达。

    针对以上的病理机制,确立了以扶阳助阳(脾肾之阳)、疏肝、利肺、通调三焦为原则的治疗大法。

    在西医方面,沈师认为,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关键并非是高眼压,因为有部分青光眼患者其眼压正常甚至偏低同样也会出现视野缺损。他认为眼底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才是本病关键所在。故以降眼压为目的的手术并不可取,治疗上应着重在改善眼底供血上。《内经》:“目得血而能视”,只有改善眼底微循环、供血供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视力及视野问题。

二、治法探讨

    大腹全息即以整个腹部全息人的影像为准,配以八卦定针刺方向,结合五脏、五轮、五行、五色及子母补泻学说,将其综合运用,是治疗包括青光眼在内的诸多眼底病的理论基础。

    大腹全息图上至鸿尾(相当于全息百会穴),下至曲骨(相当于足躁位置),双上肢交叉,双下肢交叉,面朝前呈坐位人像,形似胎儿在母体之中。其关键穴位为中脘,即以中脘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以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中脘位于腹八卦之离位三,五脏属心,五轮属血轮,五行属火,五色属红。从后天八卦看戴九履一,九为三离,离中虚,正符合脑的实体像,依据生物全息理论,腹部是人的缩影,而全息头部又位于中脘处,即心神、腹脑、头脑皆居于中脘部,故其总督全身经络系统又为脏腑调控中心。

    古人十分强调“神”的重要性,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灵枢·本神》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中脘为“神”之所居,故大腹全息八卦疗法即以针调心神,主明导气,气畅道通,道通则目得血而能视。

    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也显示通过醒神开窍,活血通络,令气行血通,气血上输濡养目窍,能兴奋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细胞,促进神经网络和内分泌网络的生理活性,发挥其各自的信息网络控制系统作用,进行双向调控,达到动态平衡。即疏通闭塞瘀阻的脉道,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及缺氧状态,从而改善视网膜的营养及代谢功能,利于提高视力,扩大视野,增强视敏度。高眼压可降,低眼压可升,出血可止,痪血可活,痰湿可祛。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6: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病案举隅



    患者男,64岁,某公司高级顾问,患开角型青光眼二十余年,曾在国内外治疗,左眼已手术。双眼眼压高,视野缺损。就诊时查裸视右眼0.3,左眼0.8。平素性格较为急躁,无其他不适,舌红苔黄,脉弦细。



    辨证: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致眼内气血瘀滞,脉道阻塞。又肝病犯脾,脾失健运使眼内神水排泄困难,淤积目内,导致眼压增高,视力下降,视野缩小。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通脉



    取穴:中脘、腹人中(中脘上三分)、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双天枢、双大横、双水道。



    针刺方向:中脘、关元、双水道向下刺(坎☵);腹人中(腹水沟穴),下脘(腹大椎穴)、水分(腹至阳穴)、气海均向上刺(离☲)。右天枢向下刺,左天枢向上刺。左大横两针分别刺向西南(坤脾☷)及西(☱);右大横两针分别刺向东南(震肝☴)及东(巽胆☳)。



    行针手法:水分、气海、左大横(坤脾、兑肺)皆用补法;右大横(震肝、巽胆)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



    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治疗效果:查视力:裸视:第一次针后:右眼0.3提高至0.6;左眼0.8提高至1.0。第五次针后:



右眼1.0,左1.0。第十次针后:右1.0,左1.0。患者因工作忙只治疗一个疗程,三个月后随访视力维持未下降。



    方解:



    中脘与腹人中,后者相当于全息腹水沟穴,分别刺以离☲、坎☵两个方向,其意一为:一阴一阳,阴阳相交,水火既济,防止眼压升高;二为:醒神开窍,主明神能导气,气畅道通,目得血而能视。



    下脘相当于全息腹大椎穴,刺以离,意在通督脉,人脑,营元神之府。结合现代医学可以认为通过椎基底动脉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营养目系。



    水分相当于全息腹至阳穴,亦刺以离,意在补心阳、强心气、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气海向上刺可补一身之阳气。



    天枢位于中腹部,承上启下,针刺方向为左升右降。此源于八卦图中,左为脾,主升清;右为胃,主降浊。如此配合,可以更好的调畅气机,斡旋中焦气血运行。



    关元向下刺,取坎,意义为1)可补肾水、滋肝阴,以水涵木;(2)依据脏腑相通理论,肾通三焦,配合水沟、水分、水道(各司上中下三焦),将痰浊水饮之邪经三焦水道引水下行,可降眼压。



    右大横双刺一肝一胆,意义为1)减少房水生成量;(2)可止痉挛、开阀门、通房水、降眼



压。左大横双刺一肺一脾,意义为1)肺通膀胧,故具有提壶揭盖、通利小便之功;(2)可健脾

运化水湿。



四、小结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先生所创,沈师学习后又提出自己的新认识,新理论,新的全息人像,即依据胎儿坐位所绘。他强调以八卦定刺向(有的放矢),针刺深浅适宜,行针技巧有度,要懂穴性,知卦性,明阴阳,施技法。并将脏腑互通学说绘于全息图中,拓宽了思路,用于临床治疗眼底病疗效颇佳。



    临床实践证明,应用大腹全息八卦疗法治疗青光眼、黄斑变性、黄斑前膜、眼底出血、术后出血、水肿、中浆病、中渗病等诸多眼底病变,皆可逆向转化。疗效彰显。



    笔者认为中医是调动自身的修复功能,可驱邪、修复、连接、激活再生。改善眼底供血、营养目窍(神经生长因子)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从眼病目前的中西医治疗方式看,西医的各项检查设备先进,可提供影像和数据,病位诊断准确,在确诊及急救方面有优势;而依靠内源化生是中医的优势,局部与整体结合治疗也是中医的优势。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眼病的发展方向,可优势互补,创新思路。



    笔者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眼病已四十余年,将眼疾概括为两首诗八句话,体现了“轮标脏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大法,附录如下:



                            增视阔野降眼压,痛痒混浊闪光发;



                            重影变形与变色,止血活络消昏花。



                            醒神健脾补肾肝,气血生化根源先;



                            阴阳真假火动血,脉络充盈养目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0 10:38 , Processed in 0.38755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