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85|回复: 1

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

[复制链接]

133

主题

134

回帖

74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44
发表于 2016-4-19 16: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存质量,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避免或有效地缓解痉挛状态,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是当前脑卒中康复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目前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尚无有效、可行、公认的方法,中医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已显示出独特优势。


患者均来源于医院门诊,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中医疾病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1996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公布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30-75岁之间者,神识正常者;有肌张力增高症状,发病1个月以上者;痉挛按修改的Ashworth量表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非脑血管意外引起的肌张力障碍者;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   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病予以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除规定用药外,试验期间不得使用任何影响本病疗效评价的药物(包括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对其他合并症在不影响试验方案疗效判定的前提下,可对症处理,但必须详细记录于合并用药记录表中,以便总结时加以分析和报告。


取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定位取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病”治疗方法。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太冲。在以上取穴基础上,加取项针:风府、大椎、风池()、天柱双、百劳双,腹针:滑肉门()、天枢()、外陵(),中脘、关元。


操作与疗程:穴位处常规皮肤消毒,采用0 . 30 mm x 50-60 mm毫针垂直刺入,进针深浅以得气为度,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然后留针30 min,每日2次,共治疗6周。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是由脑卒中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使脊髓水平的中枢反射从抑制状态解放,产生肌张力亢进,并伴有随意运动障碍。患者由于肢体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受到较大影响,造成患者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淡漠等严重社会心理问题,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中风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脑卒中康复研究的重点之重。


    偏瘫痉挛的防治应贯穿于整个中风病的治疗中,中风病早期的预防,发病后尽早的进行正确治疗,是减少痉挛状态的发生,防止中风病致残的重要因素,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及综合康复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早有认识,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灵枢·邪客》指出:“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证治汇补》云:“病有终身不愈者……或屈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屈,在手足使然。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或为阴阳失调,或为阴虚邪实所致。治疗或从阴阳论治而强调“泻阴补阳”,或从虚实偏胜而着眼于“补虚泻实”。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以肝肾阴虚为本,随着病情的发展,筋失濡养而导致的偏瘫侧肢体拘挛日渐成为矛盾的焦点。治疗或从少阳、太阳、督脉、阳维、阴维以经论治;或从肝、肾、脾胃以脏腑论治。


   

133

主题

134

回帖

74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4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16: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总结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基本病机是“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中风痉挛状态的发生就是由于中风日久,过度的锻炼、过度的应用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品,伤阳耗气,一则阳气虚衰不能温养筋脉,筋失温煦;二则阳气虚衰,阳不化气,津停血阻,酿湿生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奎塞脉络,筋失柔养,发为痉挛。阳气虚衰是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致病之本,湿邪瘀血是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致病之标,阳气虚衰,湿阻血瘀贯穿于其病程始终。据此我们提出“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基本大法,以温阳益气以祛湿行癖,温通经脉而疏其机;振奋土气,健脾助运而绝湿源;补后天益生化之源,养血而柔筋之体,随证施治,机圆法活。振奋土气,养血柔筋,抑制筋脉刚劲之质而为柔和之体,方能顺其条达畅茂之性;祛湿化瘀,使阳气免受重浊阴邪所伤,才能遏制病情的不断加重。基于此认识,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心得,总结出“项腹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项针为风府、风池、天柱、百劳、大椎;腹针为中脘、关元、滑肉门、天枢、外陵。风府、大椎位居颈部,隶属督脉,而督脉循行于腰脊正中,上达巅顶,为全身阳脉之主干,十二经脉中之手足三阳经皆与之相交会,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整和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能统摄全身阳气,刺之可使阳气旺盛,则筋有所柔;天柱系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足太阳膀胱经为背部纵行之大经,脏腑俞穴顺序排列其经,脏腑之精气皆由其俞穴内外转输,是主导人体气血的重要经脉之一;太阳为巨阳,为诸阳主气,阳气气化可生精微,内可养神,外可柔筋,故太阳膀胱经是主筋所生病,刺之可疏通经络,振奋阳气;风池位居足少阳胆经,其循于身之阳侧,既能平熄内风,又能疏散外风,为治疗风证之要穴;百劳为经外奇穴,治虚损之要穴,刺之可补虚扶正。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滑肉门内应于肠,性善滑利通降,可调理胃肠,利湿降逆,与外陵左右共四穴合称腹四关,该四穴具有通调气血使经气上输下达肢体末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天枢为胃经的经穴,居人体上下之中,刺之可使气血上输下达,疏通四肢经络;中脘为胃经之募穴,六腑之所会,有健脾胃、助运化、升清降浊之功;关元为温阳益气之要穴,两穴相伍,温阳益气以治本。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部位在下,为经气始生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头项、胸腹部属标,四肢属本。而头项、胸腹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临床中可取头和胸腹输穴治疗四肢的疾病,即“病在本而治其标”,《肘后歌》便有“腿脚有病风府寻”的经验总结。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云:“凡刺之方……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五常政大论》亦指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故取“项腹针”治疗四肢筋病,有本病标取、下病上取之义。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痉挛指数、Full-Meyer、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 D,两组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 1) ;观察组显效率为54.2%,总有效率为95.1 %,说明项腹针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痉挛状态,是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项腹针法可有效地缓解患者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肢体阵挛等症状,从而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活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试验结果还表明,中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肌电图表现为巨大F波,即波幅增高、时限增宽、阈值变小;治疗后观察组病人F波的波幅降低、时限缩短、阈值变大,两组患者在波幅和时限变化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O1),阈值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存在有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增高,病理性牵张反射亢进,项腹针法能有效地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8 20:28 , Processed in 0.31729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