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均为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38一63岁,病程2周一4年。将上述纳入对象根据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与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分为热敏灸感组和无热敏灸感组,热敏灸感组24例,无热敏灸感组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病程及病情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纳人标准为1)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年龄18 - 70岁,男女不限;(3)患者同意参与临床研究;(4)患者神志正常,行为配合,言语清晰,能正确表达灸感。
排除标准为1)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有严重精神障碍;(2)急性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者;(3)除外因耳源性、眼源性、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的眩晕。
治疗方法:(1)穴位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腧穴热敏高发区:神庭、大椎穴。按照全国统编教材第6版《腧穴学》定位。(2)灸法选择: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3)灸材选择:采用特制精艾绒艾条,规格:直径22 mm x长度120 mm,江西省中医院生产,材料为二级精艾绒;(4)热敏灸感判定标准:治疗时患者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和非热觉等6种灸感时即可判定出现热敏灸感。每次治疗4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
疗效观察:量表评分标准 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前后用颈性眩晕量表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5项:眩晕16分(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2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满分为30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使用时将各项得分删除(不让病人知道评分方法),在医生指导下由病人自行填表,治疗前后分别对总分、眩晕项及颈肩痛项进行评估。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并根据本课题特点,拟定疗效评定标准。本资料以眩晕、颈肩痛为主要观察指标。(1)痊愈:眩晕、颈肩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2)好转:眩晕、颈肩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减轻;(3)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根据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分为两组,艾灸治疗至少1个愉穴出现热敏灸感次数)4天为热敏灸感组,出现热敏灸感〔3天为无热敏灸感组。
经治疗,热敏灸感组24例,治愈7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3%;无热敏灸感组17例,治愈2例,有效13例,无效12,总有效率为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