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9|回复: 1

《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篇》

[复制链接]

101

主题

103

回帖

56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5
发表于 2016-5-18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3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我国文物考古人员发现了两种用秦篆文字手写的经脉学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出土后,经拼合修复及整理,其内容基本保存完整,二者皆论述了人体十一脉的循行、所主病和灸法。起初均无书名标题,经专家研究和鉴定,另外据其内容所述,而得其名。

    这两部灸经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经脉的文献资料。据考证,这两部书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已成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相对较为古朴,比《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更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因《灵枢·经脉》成书时间晚于两部灸经,换句话说,两部灸经可作为《灵枢·经脉》的底本或祖本。

经脉命名的变化

    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上肢的经脉皆以“臂”字命名。如“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而《灵枢·经脉》上肢的经脉皆以“手”字命名。其“以手代臂”的缘由大概与经脉的远体点(经脉位于四肢末端的一点)在手上有关。《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上肢经脉远体点并不是都在手上,而《灵枢·经脉》上肢经脉远体点皆在指端。《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另一规律是除“臂太阴脉‘之心’”与“足少阴脉‘系于肾’‘出肝’”外,其他各经脉皆不与其脏腑互相联系。由此来看,《足臂十一脉灸经》对脏腑相互联系记载较少。因此,两部灸经不以脏腑之名来命名,主要决定于其内容。《灵枢·经脉》则有明显不同,在命名上使经脉和与之相关脏腑互相联系。由此可推知,古代医家在经脉命名上最先仅认识到肢体的三阴三阳,随着理论发展才认识到这些部位与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联系,古代医家把肢体分成三阴三阳为一个阶段,将其与脏腑相互关联则为后一个阶段。

    《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本与乙本,从内容看,两本基本一致,甚至可以认为,甲本和乙本是同一本书,只是版本不同,此以甲本为基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规律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基本都具备,但《阴阳十一脉灸经》又存在以下特点:①某些经脉不再以“足”字相称,如“足少阴脉”改作“少阴脉”。②手三阳经另有几个特殊替代名称,如“齿脉”“耳脉”“肩脉”,分别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臂阳明脉”“臂少阳脉”“臂泰阳脉”相对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经脉循行部位及所主治的病候特点有较大关系,经脉循行之处即是经脉主治所及。这里以“齿”“耳”“肩”相称正是对经脉联系的一种朴素表达,和《灵枢·经脉》中“大肠手阳明之脉’川三焦手少阳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在循行和主治方面皆大体相同。其中,齿脉、耳脉及肩脉恰与三阳经联系,此是偶合或别有寓意还有待考究。

    可见,两部灸经虽在经脉命名上和《灵枢·经脉》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在经脉含义方面基本一致。

经脉循行的变化

    《灵枢·经脉》中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两部灸经却无此规律,《足臂十一脉灸经》经脉循行规律为起于肢端,走向头身,呈向心性。如足阳明脉“循胫中,上贯膝中……,之鼻”。《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此种规律仍存在,但肩脉与太阴脉两条例外,走行与上述规律相反,即起于头身,循行向肢端,呈离心性。如肩脉“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乘手背”。灸经中这种经脉较单一的循行特点与古代朴素的唯物观相一致,也是经脉系统完善及形成中的必然阶段。

    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其中经脉循行变化特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语言叙述由简到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较为简略,如《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臂少阳脉“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廉,奏耳。”其描述仅仅11个字。又足厥阴脉“触少腹,大眦旁”,未描述其具体循行,仅提到此经脉从少腹循行至目内眦。《灵枢》中则描述经脉循行甚详,并且与脏腑联系紧密。

经脉分支由少到多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只有两条经脉有分支,且分支总数仅为4条。如足少阳脉“枝于骨间”、足泰阳脉“枝颜下”。《灵枢·经脉》皆有支脉,其中足阳明经多至4条。

内行线由少到多灸经中诸经多为外行线,有内行线者仅有三条经,分别为臂巨阴脉“人心中”,臂泰阴脉“之心”,足少阴脉“入腹……出肝”。《灵枢·经脉》中诸经皆由外行线与内行线构成。

无腧穴到160余腧穴   灸经是《灵枢·经脉》的雏形,其腧穴也应与之一致,然其仅有经脉而无一穴,其原因令人难解。笔者认为,这并不能说明经脉的发现及发展早于腑穴,在灸经成书同时,可能有关于腧穴的记载,或因某些原因未能相传于世,或至今仍未发现。有人提出,腧穴与经脉起初发展时是“分头并进”的,后来才互相联系起来,也有一定道理。《灵枢·经脉》的经络系统已基本形成,所载腧穴达160多个。

经脉多不相交到数经相交    在灸经中极少见到经脉相交,惟足厥阴与他经相交,如《足臂十一脉灸经》有“交泰阴脉”,《阴阳十一脉灸经》有“而出太阴之后”。《灵枢·经脉》中除手三阴经外,皆与他经相交,多则可与数经交会。

循行从短到长    灸经中各经循行皆比《灵枢·经脉》同名经脉短。如《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足泰阴脉……出股内廉”,其循行仅至近大腿根处。《灵枢·经脉》中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连舌本,散舌下”,可知其路线循行之长。

联系少数脏腑到密切联系脏腑   灸经的命名虽不与脏腑关联,可是在循行中,有些经脉和个别脏腑已经产生联络,如臂泰阴脉“之心”“人心中”;足少阴脉“出肝”“系于肾”;足泰阴脉“是胃脉也,彼胃”。这表明灸经已初步认识到经脉和脏腑的关系。《灵枢·经脉》中经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已非常紧密和完善。

    从上述经脉循行特点可见,两部灸经仅有正经,而无经筋、经别、络脉等,但《灵枢·经脉》已形成遍布全身表里、纵横交错的经络体系。

经脉病候的完善

    经脉除了循行路线之外,还有所主病候。《足臂十一脉灸经》以“其病”开头,列举相关病候;《阴阳十一脉灸经》以“是动则病”和“是某脉主治其所产病”开头,分述相关病候,内容较接近于《灵枢·经脉》。循行路线与病候互相结合、密切联系,循行路线说明经脉所在部位,病候则是这些部位的异常表现。“是动则病”,指这条经脉变动出现的相关病症,“是某脉主治其所产病”,指这一经脉主治所发生的病症。

    《灵枢·经脉》分为“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所生病者”两部分,其中不同于灸经的主要是“是主某”这一表达,手太阴主“肺”、手厥阴主“脉”、手少阴主“心”、足太阴主“脾”、足厥阴主“肝”、足少阴主“肾”所生病。手阳明主“津”、手少阳主“气”、手太阳主“液”、足太阳主“筋”、足阳明主“血”、足少阳主“骨”所生病。这样看来,即手足阴经分主五脏的病候,手足阳经分主津、气、液、筋、血、骨方面的病候。灸经无此种表述,可见《灵枢·经脉》已将灸经中经脉的主病内容系统理论化。津、气、液、筋、血、骨和五脏的描述是根据其相关症候所做出的概括。为何阳经不分主六腑病症,这也是从实际情况来考虑的。阳经不像阴经那样可分腹部脏和胸部脏,若以六腑名称描述主病就明显和所述病候不贴切,这在手三阳经表现最为明显。

治疗方法的演变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治疗经脉病仅提及灸法,未提及针刺治疗;《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未提及治法,而《灵枢·经脉》仅限于其脉“陷下”者才用灸法,并增加了补泻等治法,显然这些治法是指针刺治疗。这种变化表明,灸疗的出现早于针刺治疗。若说灸疗是随着经络学说的形成不断发展的,那针刺疗法则应该是在脑穴学说和经络学说渐渐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伴随针刺疗法的完善和成熟,灸疗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疗法,其使用范围受到局限,这可能就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十一脉灸经》在治法上发生如此大变化的原因。



101

主题

103

回帖

56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5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6: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经脉的完善



    有探讨价值的是“臂泰阴脉”(或称“臂巨阴脉”)这条经脉,从命名看与《灵枢》中手太阴一致,但内容却不然。《灵枢》手太阴属肺,灸经中未提及肺,而是“人心中”“之心”,症候是“心痛”“心谤傍如痛”“心烦而意”等。这与《灵枢》手厥阴经症候“心痛”“心中澹澹大动”“烦心”一致,不同于手太阴经症候“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由此认为,“臂泰阴脉”(“臂巨阴脉”)不属肺而属心,其内容和《灵枢》手厥阴相同之处较手太阴多,或说其将手太阴、手厥阴两条经脉混为一条。“臂巨阴脉”循行为“在手掌中,出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人心中”,和《灵枢》手太阴只有“循臂内上骨下廉”一句相一致。灸经中以“臂少阴脉”的“起于臂两骨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来表示,意指上肢内侧桡、尺两骨间存在两经:一条仅临尺骨之上,当“筋”之下;一条靠近桡骨下方,于“筋”之上。前臂屈侧有两条肌膛明显,靠尺侧的是掌长肌腱,靠桡侧的是桡侧腕屈肌腱。若所指为掌长肌腱,其上是手厥阴经所行,其下是手少阴经所行。那么,十二经脉所缺少的是手太阴肺经,非手厥阴心包经。若指的是挠侧腕屈肌腔,那其上为手太阴经所行,其下为手厥阴经所行。因此,十二条经所缺并非手厥阴心包经,实际为手少阴心经。



    关于十二脉与十一脉的异同,《内经》中有相关记载:《灵枢·本输》列十一脉,其中有手少阴而没有手厥阴,所列腧穴是手厥阴所属腧穴;同样指出十一脉包含手少阴而无手厥阴的还出现在《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指出,十一脉中不包括手厥阴的原因在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能直接受邪,病邪一般只侵犯心之包络。手厥阴为心包络“心主之脉”,因此,治疗心病时可取手厥阴经穴。有时,手厥阴另称“手少阴心主之脉”。由此,实际指手厥阴,只是命名为手少阴。此外,据《难经》所说:“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说明按五脏六腑来算应为十一经,而现在多出一经,是由于手厥阴和手少阴划分的原因。不分仅十一经,分出则为十二经。灸经所载属不分的一种,但不分并非简单地去掉手心主一条,而是手三阴互相混合。手厥阴在“臂少阴”与“臂太阴”中都涉及,表明当时手厥阴属心包、手少阴属心、手太阴属肺的观点还不完全具备,之后才又确切划分。



    马王堆出土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医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描述了早期经络学说的面貌,其文字上通俗、朴素,“文不雅驯”,同时体现了古人的朴素唯物主义价值观。经过古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到《黄帝内经》中经络系统基本成熟,这为后世研究经络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2 05:39 , Processed in 0.60519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