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林永荣等认为本病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经筋失养导致筋肉纵缓,按少阳,阳明经筋循行,采用多针浅刺与透刺相结合的方法,经筋洽疗组与穴位治疗组对照,比较两组的疗效,面神经病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病程与疗效的关系,三项结果经筋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王舒等,王敏等选取主穴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分别进行面部穴位微循环参数的检侧和肌电图影响的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愈显率为94%,认为经筋刺法能够提高血流速度,减轻血液淤滞,增加局部血流量,提高穴位微循环鸭肌电图变化显示,患者相关募集电网数增加,运动单元电位电压增高,治疗后更为明显,能较好的促进瘫痪面肌肌力恢复正常。颜阿圆等采用分期取穴阳明经筋排刺,与不分期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结果治疗组对颊肌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分期经筋刺法有疗效好,疗程短,愈显率高的优势。杨漩等m采用经筋透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随机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组对照,并进行瞬目反射侧定,认为经筋刺法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缩短R1波的潜伏期,疗效优于穴位治疗组(P<0.05)和西药治疗组(P<0.01)。许凯声等认为针灸对于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和神经活跃型患者疗效确切,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组,采用经筋透刺法的疗效与疗程均优于穴位对照组(P<0.05)。王德斌用经筋刺法加梅花针叩刺治疗43例面瘫,总有效率95.3%,痊愈率明显高于传统针刺法(P<0.05)。李江舟等认为人体自身正气虚弱,感受外邢,气血运行受阻,经筋失于濡养致病,以经筋理论辨证治疗面瘫30例,总有效率100% 。赵被等分期辨证治疗本病60例,风寒患者初期项部拔罐加面部穴位浅刺,风热患者初期耳后刺络拔罐加激光照射,病变中后期重用透刺法以通经活络,配合温灸盒间接灸,认为通过分期辨证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P<0.01),李巍等认为经筋透刺法有特定疗效,配合无瘢痕灸治疗顽固性面瘫,能祛除风寒之邪,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增加抗病毒能力,治愈率明显高于穴位对照组(P<0.05),面神经功能恢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胡佳倩以透穴方法为主,辅以行气活血,解表散寒中药,认为也可辅以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起到针药并用,内外合治的双重作用。梁树勇以手法对经筋病灶点,疼痛点进行消灶,采用一孔多针,一灶多刺的针刺方法,与传统针灸取穴疗法对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50例总有效率96%。吴宇欢认为周围性面瘫是气血阻滞的“筋结”病患,施以理筋手法半小时后,行透刺法治疗35例,有效率97.1%,与抗激素类药物对照,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得出经筋透刺法能更好地“气至病所”通经活络。 中风 于学平等采用经筋刺法分别刺人手三阴经筋六个穴位,与手阳明经穴位治疗作对照,经筋组疗效优,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痉牵状态与肢体功能测定,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多发生在恢复期,病位在经筋,经筋取穴,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急止痛。肌电F波波幅下降,时限缩短,说明经筋刺法通过降低脊翻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盛国滨等针刺经筋结点抬疗中风痉挛性瘫痪与常用针刺方法对比,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经筋组疗效优。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同样优于单纯针刺常规腧穴治疗,运动功能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针对筋结点的治疗,可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李春梅等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58例.与单纯针刺方法对照,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P<0. 05),认为经筋排刺法补阳经,敷布气血,刺浅而面广,综合治疗优于单一疗法。许军峰等运用经筋围刺加电针治疗中风后三角肌萎缩30例,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穴位对照组(P<0.01)。陈颖采用头针联合经筋刺法治疗卒中后痉挛状态,与传统针刺法对照.评定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论治疗组能降低卒中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陆彦青从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提出从经筋刺法入手,以输穴的作用和经筋的作用相结合治疗,不必拘泥“治痿独取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