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6-5-23 16:37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流行病调查表明,80%的成年人或早或晚或轻或重都会受到腰腿痛的困扰。 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44岁:病程最短1d,最长12年,平均11个月。MRI平扫示18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中,治疗组90例 3/4突出15例,L4/5突出27例,L5/S1突出28例,L3/4, L4/5均突出8例,L4/5, L5/S1均突出者10例,L3/4, L5/S1均突出者2例。 诊断和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之间:③经X光、CT或MRI检查确诊;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巨大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或出现肌力明显下降等具有手术指征者.②严重骨质疏松及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③合并严重感染.④妇女妊娠期。⑤腰椎结核、肿瘤患者.⑥合并腰推滑脱或椎体压缩性骨折及伴严重椎管狭窄或有较大的骨赘等。⑦有椎间盘突出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者。 治疗方法:以经筋手法为主,配合腰椎定点斜板法联合治疗。经筋手法每日一次,每次40min, 5次为一疗程,腰椎定点斜板法1龙次/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3个疗程后,对其临床疗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经筋手法:第一步:足太阳经筋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采用肘部鹰嘴、肱骨内髁、前臂尺骨面、前臂内侧面4个部位从患者的足底涌泉穴起按,顺着足太阳经筋线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等松筋理筋,重点推按足跟筋结、踹外筋结(腓肠肌)、腘内筋结(腘绳肌)、大腿后筋结(股二头肌)、臀部筋结(臀大肌)、髀后筋结(髂肋肌)、华佗夹脊筋结(骶棘肌,腰三横突点,腰4, 5或腰5骶1之间的棘突旁)等筋结病灶点,使足太阳经筋全线松解为佳。第二步:足少阳经筋手法:患者取侧卧位,双膝间垫一小枕,医者用肘部鹰嘴、肚骨内散、前臂尺骨面、前臂内侧面4个部位顺着足少阳经筋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松筋理筋,重点松解足次趾筋结(踇长伸肌)、排侧筋结(腓骨长肌、腓神经)、膝外筋结(股四头外侧肌)、伏兔筋结(二半膜肌、缝匠肌)、解上筋结(髂筋束、阔筋膜张肌)、尻筋结(梨状肌)等筋结病灶点;第三步:足阳明经筋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肘部及拇指指腹顺着足阳明经筋从足到头方向全线松筋理筋。重点松解足背筋结(中三趾)、髀内筋结(股四头内侧肌)、气冲筋结(腹股沟股神经、股动脉点)、腹后筋结(腰大肌)等病灶点。最后以直腿抬高加强手法和“4字征”强化手法结束。 腰椎定点斜板法 在经筋手法的基础上,采用腰椎定点斜扳法矫正突出物和受压神经根的位置。具体操作:患者侧卧位,在下侧的上肢抱头,下肢自然伸直,在上侧的下肢自然屈髋屈膝,使脊柱略呈一弧形,术者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只手中指抵住疼痛的腰椎棘突,肘抵住臀部,利用肩部后仰或臀部前屈的角度可以作有控制定位的扳动,如想要扳动下腰段(L4/5或L5/S1),可加大肩部后伸到最大的角度,而臀部保持中立位,而扳动上腰段则反之,操作时可先前后摇晃患者躯干,使患者放松后,趁着患者不注意时将其肩部后仰或臀部前屈旋转至最大限度,两手同时用力反向扳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禁用。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能坚持工作:有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腰部活动改善,可做轻便工作;无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治疗组90例患者中,治愈30例,显效4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治愈率33. 33%,总有效率93. 33%。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范畴,病位在脊柱,病体在坐骨神经,其循行分布与足三阳经筋关系密切.当属“经筋”病症。《内经·痰论》指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明确了经筋的生理。《灵枢·经筋》所描述的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从生理上看,与现代的坐骨神经、腓神经、股神经的循行走向和生理功能十分相似.从临床表现上,十二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处的筋肉疼痛及运动障碍。考《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项似拔,脊痛,腰似折,牌不可曲,如结,揣如裂,是为踩厥。”《灵枢·五瘾津液别》曰:“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医学心语》曰:“腰痛拘急,牵引腿足。”所述,为典型腰腿痛症状,且疼痛剧烈合并下肢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从脊柱的生 物力学角度看,脊柱力平衡失调与脊柱周缘肌筋的张力有关,肌筋张力的失衡导致脊柱内外压失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