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为临床常见妇科良性疾病,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加、痛经、经期延长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对其发病机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多学者认为其与子宫内膜损伤、基底膜内陷、性激素异常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有较大联系。进行性加重痛经是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亦是促进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尚未发现该疾病治疗特效药。 入院对患者进行统一常规检查与病史询问,均发现患者子宫均匀性增大,质硬有压痛:月经量增加且出现进行性加重痛经。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 35. 62士2. 7 )岁,平均病程(22. 34士2. 5 )个月;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有严重脏器损伤、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治疗方法:对患者同时使用补肾逐瘀汤治疗,药方组成为:黄芪25g.莪术、五灵脂、香附、元胡各20g,鹿角片、白芍、巴戟天、三棱、地黄、蒲黄、土鳖虫、牛膝、茯苓、贝母各15g,小茴香、当归、川芎各lOg。每日一剂加水煎服,200m1/次,早晚各一次;与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服用,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除上述治疗外另采用脐疗法治疗。药贴组成:当归l0g,干姜、乳香、川芎、肉桂、没药各5g,灸附子、血竭粉、白芷各3g。捣药呈粉末状后使用黄酒调成糊状,贴于肚脐(神阙穴)并用医用胶布固定;于月经前两天开始使用,每日换药,连续使用1周。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痛经程度积分进行评定,同时参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对此次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治疗痊愈表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子宫大小恢复正常且痛经积分为0:治疗显效表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子宫大小趋于正常,痛经积分显著下降,程度超过50%;治疗有效表示患者治疗后得到控制,痛经积分下降1/2-3/4:治疗无效表示患者症状无变化。 经治疗,41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