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性瘫痪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趋于多元化,针灸逐渐成为其中一种重要康复手段,出现了庞大的医疗群体,并获得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留针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临床上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留针时间存在很大分歧,体针从速刺而疾发针到30 min不等,头针差异更大,从不留针到6h不等,大大影响了临床规范和可操性。作者过去的研究已表明,体针留针30 min较之速刺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观察其疗效,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来源于门诊,符合以下纳人标准:①性别、年龄不限,符合脑瘫诊断标准,已接受两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②在本研究中,能遵从医嘱坚持连续接受相应治疗措施两个月以上者。③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9月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有精神病及严重癫痛者。③排除脑白质营养不良症、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脊髓一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以及先天性克汀病、先天积水等现代医学通过病因治疗、手术治疗可获显效的患者。共收集符合上述标准病例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1.5岁。 方法:接受两个月治疗而再诊的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至统计资料时止,头针留针1h组实际收到符合要求的病例22例,头针留针30 min组21例。治疗方法:①取穴: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阴急阳缓型取阳经穴为主;阳急阴缓型取阴经穴为主;阴阳俱虚型取督脉与背俞穴为主。上肢瘫配手三针,下肢瘫配足三针,听力障碍配耳三针,语言障碍配舌三针、风府透哑门,智力障碍配手、足智针,注意力不集中配定神针,颈、腰软弱无力分别配颈三针、腰三针,大腿内收配股三针,尖足配踝三针,癫痫配痫三针。②针刺方法:均选用32号1寸毫针,头部穴位沿15°斜刺,体针多用直刺。阴急阳缓型的阳经穴用补法,阴经穴用泻法;阳急阴缓型的阳经穴用泻法,阴经穴用补法;阴阳俱虚型的在背俞穴及督脉穴上用补法。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 min,每间隔5 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 h,体针出针后,患儿可在家长或医务人员保护下活动,可主动活动或被动运动;留针30 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 min。所有病例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家庭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