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病例均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人标准的中、重度CCCI患者,年龄46一82岁,共计80例,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参照日本制定的CCCI诊断标准确立纳入标 1)年龄≥45岁,有支持脑动脉硬化的证据: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周围动脉硬化、血脂异常史、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口杂音等;(2)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或伴有失眠、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工作能力减退等自觉症状,以上症状波动性消长,时间达2个月以上;(3)无神经系统局灶性定位体征;(4)TCD提示有前循环和(或)后循环供血不足;(5)CT或MRI扫描未见血管性器质性脑改变;(6)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上述自觉症状。 排除标准 (1)有器质性脑部疾病者;(2)精神病病人;(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 病情分级 按病情分为轻、中、重Ⅲ度:重度为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药物治疗;中度为影响工作,但部分生活能自理,需要药物治疗;轻度为发作性头晕、头重,可不服药,休息后可好转。 治疗方法:均给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剂量为每日20mL,用0. 90%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2周。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病给予对症治疗,禁用其他对血管和神经有影响的药物。 眼针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眼针疗法治疗。(1)取穴:双侧上焦区。 (2)操作方法:用眶内直刺法,病者仰卧位、闭目,选好穴区,常规消毒,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压住眼球向内下方,右手持0. 5寸、30 -34号不锈钢针灸针,在穴区的中心紧靠眼眶内缘垂直刺人,进针5分,注意避免刺伤眼球,不提插,不捻转,留针15-- 20min,出针后紧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每天1次,2周后统计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症状基本消失;显效:病变程度改善2度;有效:病变程度改善1度;无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40例患者中,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由日本医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指由于脑动脉循环障碍引起的头晕、头重等自觉症状波动性消长,但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诊断均未发现有提示血管性或其他脑器质性病变的改变,而且也不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范畴的一种疾病。CCCI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脑白质脱髓鞘、Alzheimer病、TIA发作、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甚至出血性脑血管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CCCI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于1990年由日本学者提出,不但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生前阶段的状态,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它是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长期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葡萄糖利用减少、蛋白质合成异常、神经递质改变、胆碱受体缺失、脑白质损害、氧自由基损伤和神经元缺失等,是CCCI发生脑损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组织的代谢特点决定维持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充足的脑血流量,若脑血流量明显减少,必然引起脑功能乃至结构方面的改变。正常脑血流量为50一55mL/ (100g脑组织·min );当血流处于约40mL/( 100g脑组织·min)左右时,葡萄糖利用发生障碍;当血流处于约30mL左右时,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当血流处于25 mL以下时,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细胞电活动衰竭,随着血流阑降低及持续时间延长,可出现组织坏死;当血流处于约8mL以下时;出现膜衰竭,细胞死亡。一般认为CCCI脑血流量应处于40~25mL/(100g脑组织,min)阶段。 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临床症状以头晕、头重为主,可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工作能力减退、易疲劳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应归属于“眩晕”范畴,主要病机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亏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