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3|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痹症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发表于 2016-6-24 16: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6-6-24 16:31 编辑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明。张介宾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盈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可见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以十二条运行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痹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以疼痛、麻木、拘急、重着、变形、关节肿胀为主要表现,痹证病情缠绵,难以根除,日久气血闭阻,必有津液停聚而形成痰浊,风、寒、湿热与痰浊相互搏结,凝结为患,滞留于肌肉筋骨,使病情更加复杂,故其治疗也棘手。本文主要探讨运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及其机理。

经筋的结构及实质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亦即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说文·筋部》:“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筋是指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另外,《类经》提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气“筋会于节”、“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的组织,《灵枢》中的“天年月、“刺骨真邪”等篇章,指出“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常态,而“聚结”、“筋挛”等,便是经筋的病态形征表现。从以上所述可知,经筋是机体“联缀百骸”,与骨构成人体身形,缠绕关节,主司运动的组织。这部分组织的功能与现代解剖中骨骼肌及其辅助结构的功能相似,因此认为经筋是包括肌膜、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的筋肉系统。《灵枢·经脉》用“筋为刚,肉为墙”的比喻,也形象地说明了筋、肉的生理作用,筋附着、连属于骨节,筋力坚韧,能约束、联缀骨骼和肌肉,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全身关节的运动滑利,主要是靠筋的连属作用,即“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萎论》)”。因此,可以认为经筋与人体肌肉、肌健的分步、起点和走行基本一致,两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与骨骼的联系方面,具有相关的特点和规律.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筋作了详细的描述,其表现特点:向心而走,无逆顺之分。十二经筋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爪甲之间,聚结于骨骼,关节之上,终结于躯干、头面部位。其分布规律:十二经筋在体表的分布与十二经脉大体相同,即手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上半身,足六经的经筋分布于人休的下肢、躯千及头面。但部分经筋超出本经的循行范围,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黄帝内经太素》日:“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未与任何脏腑发生联系。

痹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痹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疼痛,疼痛部位固定,并伴有局部怕冷或活动不利,关节肿胀或畸形,有渐进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包括现代医学概念中许多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肌肉劳损等.痹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病因有二,正气虚衰是痹证发生的内因,由于正气虚弱,易感受外邪而发病,《灵枢,五变篇》说:“腠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外因:风、寒、湿热,外邪袭踞经络,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痹痛乃作如失治、误治、病延日久,正虚邪恋,五脏气血衰少,气血周不畅,湿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交阻,凝涩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面,胶着难解,呈现虚中夹实,此时病邪除风寒湿热外,还兼病理产物痰和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有“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及“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之说。



137

主题

139

回帖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6: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筋与痹痛的联系

    《灵枢,经筋》分别记述了十二经筋的病候,虽各有差异,但总的来看主要表现为各条经筋循行所述部位的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如筋脉的牵掣、拘挛、掣痛、转筋、强直和关节活动不利等.这些痹痛,多为经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故十二经筋病变,原文中分别提出了十二“痹”之名。《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痹痛”。也说明了经筋功能失常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原因。



    《素问·宣明五气篇》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劳累过度、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势和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肌肉收缩牵拉关节而运动。表现为①筋伤劳损则成痹,长期的慢性劳损.在肌肉收缩牵拉的附着点,即肌腱与骨的结合部,经筋“结气“聚”之处,经脉闭阻,气血不杨,不通则痛。跌仆闪挫,络破血溢,渗入肌肉腠理之间,形成瘀血。瘀血阻遏,气机运行不畅,故为肿为痛。筋伤劳损反复发作,导致粘连、瘢痕,形成肥厚、条索、结节等痛性反应物。这些痛性经筋损伤,是引起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加重和诱发关节痹痛.②外邪侵筋成痹,从临床角度分析,痹痛的部位多发生在运动肌的肌腱末端及其附属组织,如腱鞘、滑囊、滑液囊、韧带等处。经筋循行体表,风寒湿之邪侵袭皮肉筋骨,致筋脉气血不和,闭阻不通则成痹证。《素问.痹证》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琉,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外邪稽留肌肤筋肉之间,致气血凝涩不通,且寒主收引,而病为筋肉酸楚、疼痛、麻木、拘挛、活动受限等。

经筋理论在治疗痹证中的应用


    传统解释认为十二经筋病证,治疗主要遵循“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针刺特点均是以痛点及附近部位取穴为主,还可以配合循经取穴,“此乃依脉引筋气也”,如《灵枢·官针》篇说:“腘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运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方法有:①辨经论治:根据损伤,疼痛的部位,按照十二经筋的循行,来辨别哪条经筋发病,在所循行的经筋线上寻找筋肉汇聚丰厚处进行治疗:②远近结合:辨别某经筋病后,采取远近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疗;③上下结合:辨别某经筋病后,病在上位的可在经筋所循行的下端进行治疗;④数经筋同治,如辨别2条以上经筋病,可针对所病之经筋进行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8 15:07 , Processed in 0.29781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