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7|回复: 1

靳三针疗法的特色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14

回帖

65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51
发表于 2016-6-25 16: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理疗 于 2016-6-25 16:32 编辑

   “靳三针疗法”乃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集历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之精华,总结现代国内外针灸临床经验之研究成果,经过反复、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的研究而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医针灸传统特色之针灸学派。虽然其被公认为岭南针灸新学派,但“靳三针疗法”实际上是传统的针灸疗法,并不是标新立异的另类疗法。“靳三针疗法”来源于实践,服务于临床,它的形成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是靳老50余年亲身临床实践的结晶,也倾注了众弟子的心血。20多年来,本人一直跟随靳老学习,受益匪浅,现特将靳老的临证经验与特色拾之一二,以飨读者。
       一、入针特色
       许多医生或学生都喜欢快速入针,或曰“飞针”,看起来好像很“潇洒”,靳老却反对这样。他说:“毫针的针柄是专门为持针所设,将持针的部分搞到针身上去了,成何体统?’’另外,快速人针,虽然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但对针感和得气反而帮助不大,甚至没有针感。《针经》有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标幽赋》曰:“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这些都说明了针刺必须要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因而靳老在针刺时非常注重针感和得气。靳老临床上喜欢慢慢地进针,这样病人的针感就会特别强,只要医者的指力足,病人就没有任何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如果快速入针,尤其是“飞针”,一般很难控制准确度。“飞”十次很难十次都“飞”中同一地方。靳老曾试过用红药水点出合谷穴后请人来“飞针”,则保证不了每次都能飞中该穴位。针刺穴位不准,疗效就会打折扣。如果缓慢人针,取穴点就能保证非常精确,不仅病人的注意力(实际就是病人的“气’)可以集中在穴点上,医生的注意力(医生的“气”)也可以集中在针尖上,两气相合,故而“两神合一”,得气感好。对此,古人十分强调针刺时必须集中精神,专心人针。《针经》说:“经气己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这就是为什么靳老要慢慢入针的道理。
       二、针灸辨证特点
       1.阴阳辨证
        脑病的普通中医辨证分型不太适合指导针灸的临床实践,故在“靳三针疗法”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以阴阳为纲分型论治脑病就具有更强的实际指导意义。以脑瘫为例,可分为阴急阳缓、阳急阴缓和阴阳俱虚等证候。以中风病为例,其辨证亦有软瘫之阴证和硬瘫之阳证之分。脑为清明之府,阴阳者全身之维,任、督脉通阴阳,督脉入络脑,任脉又通于督脉,故任、督二脉在治疗脑病中有重要意义。针灸能通经活络,对改善脑功能有明显效果。
      2.分经辨证
       针灸除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之外,还强调分经辨证论一治。因为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针灸主要是作用在肢体的穴位上,穴位通过经络同脏腑的密切联系。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取穴前必须知道是哪条经脉发生了病变,要“分经辨证”。例如,胃脘痛属胃经病变,那么就要在胃经上取穴,胸胁痛、乳胀属肝胆经病变,就要在肝胆经上取穴,耳聋、听力下降属手足少阳经、足少阴肾经病变,当取上述经脉的穴位。
       靳老历来强调分经辨证施治,在经脉辨证方面,一定要搞清楚每条经脉的证候。靳老经常要求学生在学习针灸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掌握这些经脉证候。如耳、鼻、咽喉等五官病证、妇科病等均与哪些经脉有联系。又如,四肢关节疼痛的疾病,要搞清楚风寒湿邪到底是侵犯了哪条经?不同部位的病变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要明了四肢经脉的分布情况,这样才利于分经辨证。如胃肮痛属胃经病变,然后分清虚实,在胃经上行补泻手法;如果胃脘痛属胃虚的,但情绪急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泛吐酸水等,又属肝气盛,肝木乘脾土,所以在选穴上,除用足三里补胃气外,常加用肝经的太冲等穴,行泻法,以疏肝理气。再如,耳鸣耳聋这类病变,除选听宫听会、翳风等少阳经穴外,还应加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及灸腰部的肾俞穴。针灸分经辨证论治是针灸在治疗方法方面有别于中医其他学科的另一大特色。
       三、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
       1.补泻与候气
       针下的松活和紧疾,是气的表现。补泻手法是适宜的刺激,而针灸又强调候气,那么是否可以不候气就给机体以适宜刺激或良性刺激呢?靳老强调针刺必须是通过候气来把握机体状态,并随时调整手法。针灸补泻的目的是补正气,泻邪气;补泻的标准是“若有所得”和“若有所失”。若针下气至感觉是紧疾的,通过用泻的手法调整后,机体功能状态便可恢复正常,肌肉紧张度就会降低,从而出现比较松弛的“若有所失”的感觉;如身体因为正气虚而处在机体衰弱的状况下,此时肌紧张是弛缓的,针下气至的感觉是轻缓、柔和、松弛的,当用补的手法调整后,肌肉便可恢复应有的紧张度,就会出现较前紧张的“若有所得”的感觉。
       针刺过程是针刺刺激一机体反应性之间的系统互动过程,是医生通过针刺和患者机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在不同的机体状态下应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机体处在发热、疼痛、痉挛、腹泻、高_血压、脉洪数等机能亢进性的实证状态时,要用泻的手法去达到治疗目的。如果机体是弛缓麻木、瘫痪、自汗、体温低、昏迷、肢厥、便秘、脉弱等机一能衰退性的虚证状态时,要用补的刺激手法达到治疗目的。所以说,针刺补泻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单式或复式使用。假如不仔细地进行候气和辨气,就不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机体状态,施术后机体的反应情况也就无法掌握,对此应该给予补泻的刺激量就只能凭主观猜测而失去了客观的根据,所以每次进行补泻之前,必须候得经气并辨明虚实之后才可刺之。这与我们临床时按脉以候五脏虚实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通过针下来体现罢了。所以《内经》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确实是值得临床注意的。否则,随意给予补泻是有违《内经》宗旨的。
       2.《内经》补泻之义—针下寒热
       针灸源流久远,师宗各异,更有古今中外不同;近代和现代针刺补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神经刺激的研究上,其中尤其重视刺激量。它始于‘旧本八法”等学说,以日本学者所倡导之“酸麻感”作为得气、以“痹感”之散射为标准者(实质是刺激神经干)曾风行一时,而后诸多神经针灸学说众说纷纭,而这种得气的标准在《内经》里是没有直接记载的。《灵枢·经筋》中的刺痹法说:“以痛为输,以知为数,燔针劫刺”以达到感应而治疗痹痛。取穴方式为哪里痛针哪里,手法标准是以产生有知觉(酸、麻等)为尺度,甚或用温针方法治疗。由此可见,酸、麻感的标准可能是从《内经》治痹法里演化出来的,因此其疗效很可能是通过经筋的作用完成的,也因此它主要是针对四肢关节痹痛等病证。营造该种针感对于内脏疾病虽然也起一些间接作用,但已逊于古典补泻手法,同样以之治疗脏腑疾病,而不掌握针下寒热的补泻针法也是不够全面的。不论补泻手法抑或导气同精法都是有一定反应标准的。例如,泻必针下凉,补必针下热,导气同精则不凉不热,所谓“移气于不足,精神乃复”,是营卫气血运行正常之义。针下寒热感应,是人的整体性的综合反应,是把握针刺补泻的深层次。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今日针灸临床于古典补泻手法,尤其是《内经》手法的体会和应用已渐渐式微,而针道精髓恰在精妙微细之间,非其难授,授之亦不能得。通过对经典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古人在针刺感应和手法运用方面的体会的确远超今人。今人对此应尊重之,继承之,体验之,应用之,同时扬先进仪器之长研究之,如此或能补之不足,从而达到新的境界。
       四、针刺治神的特色
       靳老非常重视针刺中的精神心理因素,正如《素问·汤液髎醴论》所言:“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同时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表现人之核心调控功能和灵性的,正是中医所谓的“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云:“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其将调神摆在了首位。《类经·针刺类》曰:“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靳老认为,针刺治疗的内在关键就在于“治神”,强调治神而后方能得气,并常引《内经》文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教导学生,认为现在虽有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工具,但针灸医师仍应认真钻研针灸手法和心法,因为针刺治神的精妙微细之处在于医者必须深人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样方能感悟和获得,而这不仅是任何仪器所不及的,而且是中医针灸的精粹所在。


119

主题

114

回帖

65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5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16: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针灸治疗特色
      1.尊古而不泥古
      靳老博学多才,一向对古典医籍推崇备至,他在尊重前人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前提下,善于总结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锐意创新。如视神经萎缩一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靳老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对该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他认为,视神经萎缩患者病气结聚深幽,常法难以导气于病处,且医籍经典均有眼部穴位不可深刺的禁忌。以睛明穴为例,《针灸甲乙经》谓:“刺人六分”。《针灸大成》言:“刺一寸半”,而现代通用的腑穴学教材要求的针刺深度为0. 3-0. 5寸。这些说法的产生皆因远古生产水平所限,不像现在的针具能达到既细且够韧性,故靳老认为治疗视神经萎缩一病要打破常规,并根据现代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提出,睛明穴可深人2寸,承泣穴亦可直刺2寸,上明穴刺人可I. 5寸,从而突破了前世医家所设藩篱,大大地提高了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靳老认为,前人的某些经验是有历史局限性的,随着针具的改进,许多禁穴现在都可针刺,只要操作细心,技术娴熟,并无危险。
      针灸是防治儿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历来医家对小儿行针灸慎之又慎。早在先秦时期,《灵枢·逆顺肥瘦》就明确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也有医家认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景岳全书·小儿则》),无论针灸、用药,均无须重剂。但靳老强调,在小儿脑病的针灸治疗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刺激量。靳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针灸治疗小儿弱智、脑—瘫、自闭、多动等疑难之证,逐渐发现这类沉菏顽疾,患儿生理上已严重失衡,不可能随拨随应,如果给予轻浅刺激则如微风拂过水面,难以调动其正气,激发起其机体内部自我修复的因素,故疗效差。所以必须在患儿能接受的情况下,以较强、较重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方有望拨乱反正,使邪去正安,即大病当用重剂之意。“靳三针疗法”之所以在治疗疑难杂证上优于其他疗法,其强大而集中的刺激是二个绝不可以忽略的重要因素。
      2.多针多穴,以起沉菏
      对于目前学术界推崇的取穴宜少而精,靳老是相当认可的。因为在同等疗效的前提下,少扎针值得提倡。同时,靳老认为,临床取穴无论多寡,总当以疗效为着眼点,对一些疑难杂证,特别是一些脑病患者,区区数针往往难以奏效,故靳老大胆提出多针多穴法。如治小儿脑瘫、大脑发育不全,一般选30多个穴位,扎50-60针,针刺数量之多,令人膛目。靳老认为,不如此,则好似杯水车薪,殊难建功。靳老诊治的近万人次弱智患者,显效率·达40%以上,足见其功。对肌肉关节局限性疼痛、顽固不愈者,靳老则习用阿是多针法,或齐刺,或围刺。关于多针多穴法的理论渊源,他指出,翻开《素问》、《灵枢》其法处处可见。如《灵枢·热病》治热病用59穴,治疟、治水气皆刺数十针,故而多穴多针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
      3.多种针灸疗法联用,扬针灸医学之长
      现代针灸临床各种新的针灸方法层出不穷,如何掌握其适应证,扬长避短,发挥出针灸疗法的最大效应,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新课题。靳老创立“靳三针疗法”,但并不排斥其他疗法。他认为,经络是人体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网络系统,不同针灸方法可作用于经络系统的不同层面而发挥协同作用,因而提倡多种针灸疗法联合使用。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他针对不同疾病形成了不同针灸疗法的组合形式,其中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是最基本的组合,应用得当,确能较单一疗法提高疗效。如对颈肩腰腿痛,靳老常采用电针、TDP照射、火罐、穴位注射联用。其操作程序是先用电针,同时TDP照射病灶局部,出针后用多罐法在局部留罐5分钟,然后行穴位注射。除了多种针灸疗法联用外,靳老常根据病情需要,结合使用中药、康复训练等治疗手段,以扩大针灸治疗范围,提高临床效果。如对儿童脑病的治疗,除使用针刺、穴位注射外,还配合中药内服及语言训练、特殊教育等手段,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4-19 08:57 , Processed in 0.66250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