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3|回复: 1

经筋详解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119

回帖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47
发表于 2016-6-28 16: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幻紫 于 2016-6-28 16:33 编辑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研究经络现象的学者往往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这样就不能体现经络系统的完整性,也就无法解释经络系统的许多生理功能。因此,对十二经筋理论进行深人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对进一步研究经络,也会大有裨益。

         传统解释认为,“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先贤以十二正经为纲,沿经脉分布对诸筋进行描述和概括,称之为经筋。另外,《类经》提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的组织,指出它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的组织,《灵枢》中的“天年”、“刺骨真邪”等篇章,指出“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常态,而“聚结”、“筋挛”等,便是经筋的病态形征表现。从以上所述可知,经筋是机体“联缀百骸”,与骨构成人体身形,缠绕关节,主司运动的组织。这部分组织的功能与现代解剖中骨骼肌及其辅助结构的功能相似,因此认为经筋是包括肌膜、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的筋肉系统。

        但部分学者认为《灵枢·经筋》所描述的经筋是和经脉一样有规律地分布于人体的躯干,有起止,有上下,有循行,有主干,有分支,有结络,有别出,还有具体的病症。并且认为经文中的经筋是从四肢末端到头部或躯干的连续性组织。这样归纳起来看,经筋是独立存在的穿行于人体各部位的条索状物,与神经极为相似。因此,认为经筋是古人对神经系统的最早描述。

        很 显然二者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认为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筋膜、韧带等部分,而后者则认为经筋是对神经系统的概括。笔者认为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灵枢·经筋》篇的理解有所不同,《灵枢·经筋》篇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经筋的学术篇章,其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二者的分歧也主要在这三个方面。

      循行方面

        传统解释认为,每条经筋往往涉及完成某一运动功能的多块肌肉,如“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此段描述主要涉及趾伸肌,因为该肌起于胫骨后中1/3和小腿筋膜深面,止于第25趾末节跖骨底。又如“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此段描述主要涉及腓骨长、短肌,因为腓骨长肌起于腓骨外上1/3,腓骨小头、小腿筋膜及肌间隔,止于第一楔骨外侧面及第一跖骨底。膝骨短肌起于腓骨外下1/3及肌间隔,止于第五历骨粗隆及小腿伸肌腱。

         而部分学者则认为《灵枢·经筋》篇中一些对经筋的描述完全符合现代解剖学神经的分布。如“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下,人结于腋下。”尺神经在腋窝中由臂丛神经分出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至臂中部转向后,经过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前臂内侧下行到小指及无名指。尺神经在尺神经沟中比较表浅,敲击时有麻木感传到小指处,古人的观察描述把分布的方向正好反过来,但是符合传人神经的循行。又如“手太阳之筋……出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贵,合责下,抵季肋”,膈神经是颈丛的一个重要分支,沿前斜角肌前面进人胸腔,在心包两侧过肺根前方下降,分布于隔,右侧隔神经的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肝的被膜和胆囊处。

       病症方面

        传统解释认为十二经筋病候虽各不相同,但其病理变化总不外筋急与筋纵两端。筋急者,即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扭转、痉挛、肿胀、强直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以肌筋拘急疼痛,关节运动障碍为其主要特征,如足太阳经筋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扭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阳经筋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胭筋急,前引髀,后引尻”等。筋缓者,即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眼睑下垂,口角㖞斜,阳痿,肢体瘫痪等,以肌筋弛纵不收,肌体软弱不用为主要特征,如足阳明经筋病“热则筋纵……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厥阴经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侧不起……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而部分学者则认为经筋是古人对神经系统的归纳。如足少阳经筋病“伤左脚,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的记载,是根据跷脉在头部交叉,足少阳之筋与跷脉并行,左交于右,右交于左,故伤左右不用,伤右左不用,这与现代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交叉支配的观点完全一致;足阳明之筋“卒口僻”即现在的周围性面瘫,众所周知,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异常是植物神经的常见症状,躯体神经中也含有部分植物神经的纤维,因而认为古人在观察经筋时也观察到了部分植物神经的常见功能及症状。



115

主题

119

回帖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4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6: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疗方面

      传统解释认为十二经筋病证,治疗要遵循“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针刺特点均是以痛点及附近部位取穴为主,还可以配合循经取穴,“此乃依脉引筋气也”,刺法上可以选用火针、单针刺激(如合谷刺、关刺法、恢刺法)、多针刺激(如傍针刺、齐刺、扬刺)和刺血法,如《灵枢·官针》篇说:“腘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灵枢·经筋》篇说:“其肿者,复而锐之”。应用这些疗法治疗经筋经过部位的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的综合病症,即临床上常见的肩周炎、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面肌痉挛等病,都收到显著疗效。

      部分学者认为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通过尸体的解剖,观察到了神经系统的存在,如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而行并人脑,与脊神经关系密切,而膀胱经又主筋所生病,交感干神经节大部分位于脊柱两旁,上下神经节借纤维相连从颈至尾,颇似经筋的“循脊内夹膂”而行,所以临床上治疗内脏的器质性病变和非器质性病变,以及运动系统的病变都要选用膀胱经的背腧穴,通过治疗可以起到调整人体各部位的功能活动,特别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机理可能与刺激交感干神经有关。另外,有的临床医生根据“维筋相交”理论,选取足少阳头部颔厌穴(手三阳经筋之结)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疗效确凿。

       综上所述,从《内经》所述经筋有“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看,经筋包括肌腱和韧带在内,但肌腱是肌肉的组成之一,统名为“筋”,或与肉连称为“筋肉”,即指肉和两端之筋。《广韵》谓:腱“筋也,一曰筋头”。由于腔的形状(也包括联结骨关节之韧带)外观与神经相似,因此古人在记载筋肉的同时很可能将神经也包含了进来,以当时的条件论,并不奇怪。西方医学在数百年前尚把它们混为一体,只是在解剖发达以后,才区分开来。在今天看来,我们若仍将二者混而为一,那就不应该了。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当今学术界对经筋实质争论不休的根结所在。因此,虽然对经筋的两种不同解释在许多方面差别很大,但两种说法各有根据,对临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上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对,而不是将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认为经筋就是筋肉系统或是神经系统,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绝对。上述观点仅为个人拙见,犹如林中摘叶,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门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8 14:24 , Processed in 0.59202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