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6-6-30 16:37 编辑
选择伤后3天内入院,能够进行正常交流并真实描述主观感受的烧伤病人60例,年龄10一61岁,烧伤总面积2% - 30%TBSA(Ⅱ度)所有病人入院时均接受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 方法:工作人员经过正规腕踝针操作训练后,使用32号1寸(直径0.25 mm x 25 mm)毫针,根据病人受伤部位选择适当针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后行皮下针刺术并留针4一24小时接受腕踝针镇痛治疗的病人,每次针刺术均在其入院后前7次换药前15分钟完成。 创面换药是烧伤治疗中必须采取的一种方法,但烧伤创而尤其是Ⅱ度烧伤创而的痛觉敏感。换药时由于更换敷料、清除创面上坏死组织及分泌物时的操作会进一步加重病人的痛苦,部分病人甚至因此拒绝接受治疗。目前,我国烧伤临床尚未对创面疼痛问题给予足够重视,也没有规范的镇痛方法。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烧伤后创面换药引起的急性剧痛可刺激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机体负氮平衡,创面愈合延迟;此外,由于疼痛时人体皮质激素的增高而抑制抗体反应,影响淋巴细胞的成熟,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创面感染的可能性;剧烈的疼痛还可使病人食欲减退、睡眠形态紊乱、身体活动受限,从而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这些都给病人极其家属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创伤。 针灸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针刺手法等研究证实: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胖肤等分子水平。中枢神经系统除了有痛觉中枢外,在中枢各级水平还有“痛觉调制系统”,可抑制痛觉向中枢传递。针刺信号进入中枢系统后,激发了从脊髓、脑干到大脑各个层次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镇痛系统,使镇痛物质如5一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等分泌增加,从而产生镇痛效应。西方科学家在研究针灸镇痛的实验中,还发现针灸止痛的效果有一个迟缓发作效应,它们缓慢增加,甚至当取针后,才会感到它的止痛效果。治疗几次后效果会更明显。这种效果在停止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会消失。腕踝针作为中医针灸镇痛的一种方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已经在治疗关节痛、牙痛、神经痛、妇科痛症、烧伤创面痛等方面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作为烧伤临床镇痛尚无科学的量化指标和正规的应用方法。 对结果的分析 本文对20例同时烧伤双侧肢体的病人进行自体对照观察发现,应用腕踝针镇痛的一侧肢体的疼痛度评分显著低于未使用针刺镇痛的一侧肢体,这是由于在换药时一侧肢体事先采用针刺镇痛,所以病人对没使用针刺镇痛的一侧肢体的感受更加关注,于是,两侧肢体的疼痛度便出现了极显著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