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为38--79岁;病程最短10小时,最长1个月。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诊断标准按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泰安会议制定,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会议第三次修订)。均采用相同的西药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 治疗方法:眼针组以上、下焦区为主穴,并根据观眼识病和辨证分型之不同,加配心、肝、肾区穴位。针刺以得气为度,一般不施手法,留针l0min。头针组以患侧肢体对侧之运动区、感觉区为主穴,根据兼证之不同,选配语言一区、语言二区等。以快速捻转( 200r/min)为主,以局部发热为度。体针组以患侧阳明经穴为主,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丰隆等,根据辨证不同,酌配太冲、阳陵泉、地仓、颊车、下关等。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 根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4组病人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以对比各组的疗效。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知,对于出血性中风而言,无论眼针组、体针组、头针组还是单纯药物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说明目前对于出血性中风的常规治疗是有效的。而针刺疗法(不论眼针、体针还是头针)对于出血性中风病人缺损的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有积极的作用。3组实验组的病人的恢复程度都高于对照组就说明这一点。 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对出血性中风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通过不同针刺方法对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比较不同针刺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提高对出血性中风病人的治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