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平均年龄为42.2士7.8岁,平均病程为30.6士7.9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①具有典型的根型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区域相一致;②压颈试验或臂从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封闭无显效(已经明确诊断者可不做此试验);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30-70岁;③病程≤5年;④如已接受过其他手法或保守治疗,需经过5天以上的洗脱期;⑤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髓炎及严重骨质疏松症者;②可疑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者;③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 ;④患有严重的心、肺、脑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⑤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⑥脊髓型等其他类型颈椎病;⑦曾接受颈椎手术治疗和颈椎纠形者。 治疗方法:参照《针灸治疗学》,取商曲、滑肉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风寒痹阻者加风门;劳损血瘀者加隔输;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先用拇指点揉法分别点揉商曲、滑肉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及其他配穴,每穴操作3min,以激发经气;点穴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点穴治疗后,在上述穴位处用龙胆紫溶液做标记,常规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在各穴处分别作表皮浸润麻醉,每穴约注射O.1mL;选用M x 1.273A埋线针、“金环”牌2号医用羊肠线,每次剪取2cm,用消毒镊子将其从埋线针的针尖装入针体,线头与针尖内缘平齐,术者一手将穴位局部的皮肤绷紧,另一手将针头快速刺入穴位1.5 -2.Ocm,稍作提插,待得气后将埋线针针芯向针尖方向推进,同时缓慢将埋线针退出,使羊肠线留在体内,针尖将要出皮肤时,用干棉球按压针刺处片刻,施术部位的皮肤出针,检查是否有线头露在皮肤外,如线头无露出皮外,予创口贴固定24小时。每15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 综合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症状、体征总积分为0分;好转:临床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缓解,颈、肢体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25%;未愈:症状无改善,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25%。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前分数一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x100%。 镇痛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疼痛治疗学》,结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拟定镇痛疗效标准。显效:镇痛评分≥60%;有效:镇痛评分30%-59%;无效:镇痛评分<30%。镇痛评分=(治疗前VAS评分一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x100%。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22例,好转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6.7%。从镇痛疗效来看,治愈24例,好转6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为100.0%。 随着现代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己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有年轻化趋势,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者致残,不少患者苦不堪言。根据颈椎病的症状、体征特点,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6种类型,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钩椎关节、颈椎间盘或关节突关节出现增生,从而对相应水平位置的神经根产生刺激或压迫,由此导致患者表现出一系列的神经根刺激功能性障碍,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手指及上肢放射性疼痛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关节、韧带的松动、错位,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等组织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多以颈、肩、臂、手的疼痛与麻木为主,是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类型,约占颈椎病发病的60%。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骨痹”范畴,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气滞血瘀而致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积久累及上肢麻木、手部肌肉萎缩,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故当以治病求本。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先天之本。古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加之饮食、情志、劳逸失常,导致肾气渐衰而脾亦不健,故后天不足以补先天而致两脏俱衰,肾虚则骨不坚以致形成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脾虚则肌不健而致肌腱、肌肉支撑无力,渐成疾患。根据腹针疗法所述,本取离、坎廓的天地针(中脘、关元)调整脾肾两脏,但笔者考虑中脘位于腹白线上,羊肠线埋入穴位后较难吸收;而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一需排空膀胱,注意针尖方向稍向上,埋线操作诸多不便。故笔者根据此病的发病机制,结合腹针疗法的取穴特点,在远端选取足二里及二阴交使脾肾两脏得到调整,恢复机体稳态;取商曲以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并以补肾;取滑肉门滑利关节,促进肩部血液循环;所谓阳明经“多气多血”,配气海补气养血活血;辨证取风门祛风除痹,隔俞活血化瘀,肝俞、肾俞补益肝肾。诸穴配伍共奏补肾健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针刺、穴位封闭、放血、自血疗法等多种效应。羊肠线埋入穴位,能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只需15-20天治疗1次,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治疗效果不巩固、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羊肠线可使肌蛋白、糖类合成增多,乳酸、肌酸分解降低,从而提高肌肉营养和代谢,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