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府海棠 于 2016-7-2 16:39 编辑
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02例,占61.46%,女64例,占38.66% ;年龄最小23岁,最大71岁,平均39.6岁。经CT扫描诊断,部分病人有中医或西医治疗史,如针灸、牵引、服药、点滴、注射、封闭法治疗,因疗效不理想,遂来求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腰痛向臀下肢放射或脊柱侧弯,腰生理弓度消失,部分患者有腰部活动受限;3)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腰椎CT示: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符合以上1-3条中任意2条,同时必须符合第4条者,均可列入治疗范围。 治疗方法:先用平衡针法后再配合电针夹脊等穴。根据平衡学说创始人王文远教授穴位通俗命名法,取病变部位的平衡穴位为“痛穴”。根据臀、腰、膝关节、踝关节病变情况相应取臀痛穴、腰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臀痛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连线的1/2处,左右交叉取穴,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用3寸毫钊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角斜刺2.6寸左右,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不留针。 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印堂穴与前正中发际连线中点,用3寸毫针向下平刺2寸,采用上下提插手法,以达酸麻胀针感,不留针。 膝痛穴:手心向下,上臂伸直,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左右交叉取穴,用3寸毫针直刺,出现局限性的酸麻胀或向腕关节方向放射,不留针。 踝痛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取穴原则为交叉取穴,双侧病变取双侧穴位。采用上下提插手法,针感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肘关节放射或出现中指、食指麻木为宜,不留针。 然后选取病变椎体及上下各一个椎体病变同侧(中央型突出或双侧腰痛者取双侧)的夹脊穴。如向臀下肢放射病痛则配患侧环跳、委巾、阳陵泉,用30号2-3寸毫针直刺,缓慢捻针到有酸麻胀感,以出现向上或向下放射触电感为佳,针柄连接G6805电针仪,选疏密波1Hz,以肌肉明显抽动、病人耐受程度而定,治疗20-30min 。 以上各组均甸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4天,均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及结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日常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正常,能参加一般轻便劳动,但腰腿在劳动中还有不适感;进步:疼痛减轻,症状改变,功能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功能无改变。 经治疗,72例患者中,痊愈37例,显效18例,进步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22%。 病案举例:陈某,男,52岁。患腰腿痛,腰部不能伸直,向前屈曲,左下肢剧烈放射痛,不能行动。夜间无法入睡,痛苦不堪。经医院CT检查,腰瓢角明显增大,约50°,为水平骶椎、L3椎轻度前滑脱、L4-5椎间盘中度向后中偏左侧突出约6mm ,硬膜囊明显受压,L4-5椎间盘轻度膨出。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取穴:臀痛穴、腰痛穴、膝痛穴、踝痛穴,平衡针手法。再取夹脊穴,左侧环跳、委中、阳陵穴。用30号2-3寸毫针直刺,缓慢捻针到有酸麻胀感,以出现向上或向下放射触电感为什,钊柄连接G6805电针仪,选疏密波1Hz,以肌肉明显抽动、病人耐受程度而定,治疗30min。经2个疗程20次针灸,临床症状消失,恐复发,又继续治疗5次巩固疗效(隔日针),后随访,未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椎间盘纤维环受损或髓核膨出,刺激后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窜痛所致,属传统中医学的痹证和疹证、腰腿痛范畴,是骨科常见病之一,该病顽固难治,易复发。 腰椎间孔的解剖特点是腰段中上部的椎间孔最大,下腰部则变小,神经根则逐渐增粗。增粗的神经根经过长而窄的椎间孔,容易受到损伤。腰痛和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突出物压迫、刺激后纵韧带,继而压迫刺激椎管神经、神经根或硬脊膜囊时,常出现腰痛现象。当发展到侵害脊神经根及神经根鞘鞘袖时,疼痛向坐骨神经的走向方向放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