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是直接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此古人论述很多,如《灵枢·官针》中所载的“九刺”、“十二刺”等对当今针灸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依据《灵枢·卫气失常》“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所载之理论,采用“分刺”、“浮刺”针法进行临床观察受益匪浅。 分刺法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典型而多见的临床症状是颈项肩背部肌肉酸痛,甚者肩臂麻木、疼痛。虽然其致病因素是骨质增生刺激神经根所致,但是,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是相应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出现酸痛或紧张、痉挛,而颈项部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又会因为加重了椎间隙狭窄的情况,使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加重,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由于肌肉痉挛使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导致乳酸沉积又加重了肌肉酸痛的程度、以及筋膜和韧带钙化的程度。因此,解决骨骼肌紧张或痉挛状态的问题,对颈椎病的治疗意义重大。 颈椎病疼痛好发部位,由于骨质增生的部位不同,受累的神经不同,其疼痛反映的部位多为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肩甲提肌、菱形肌、头夹肌等。从中医的角度而言,痹症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阻经脉,气血不能濡养筋脉、关节所致。据《素问·调经论篇》“病在肉,调之分肉”的理论,采用分刺的方法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祛风通络。取穴:风池、风门、大椎、秉风、天宗、天髎、膏盲俞、百痨、肩井。头项强痛(后头痛)者加脑空。 针刺方法:风池向鼻尖方向直刺0. 5一1寸,行针至局部胀痛为度。本穴与风门相配有祛风散寒的作用,针刺1寸左右适至头夹肌处;风门、秉风、天宗、天髎、膏盲俞、百疹诸穴祛风通络,穴下均可刺及斜方肌,其中重点是百痨和风门穴。百痨穴直刺1寸左右,己出现针感向背部放射为度。风门穴向下斜刺0.81.2寸,至局部麻胀为度;秉风、天髎和天宗深层分别还有冈上肌、冈下肌,而且,此为选择这三穴的要点,秉风直刺0.5 -0.8寸,天髎向下斜刺0. 5一1寸,均以局部胀麻为度,天宗直刺或向外下方斜刺0.5一1寸,得气并使针感向上肢放射为佳;膏盲俞、风门深层有菱形肌,特别是膏育俞所在之处,很多颈椎病的患者此处都酸痛不适,故此穴是调节菱形肌的要点,本穴向外下方斜刺0. 8一1.5寸,以局部胀痛为度。 上述诸穴的针刺过程中,要求术者针下有沉紧、滞涩的感觉,此时提示针刺的深度刺及肌肉层,也就是达到了“分刺”的技术规定:“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浮刺治疗色斑 俗话说的色斑是面部褐斑,又称黄褐斑、肝斑、妊娠斑、蝴蝶斑,其产生与体内内分泌失调有关,化妆品或药物过敏、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也可以导致面部色斑的发生。中医将之称为黧黑斑,认为其产生与肝肾脾肺的功能失调,使气血上荣于面,不能发挥其正常濡养滋润的功能有关。 肝主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或肝肾阴虚都可以导致气血的运行及其功能失调,使气血不能发挥正常滋润濡养的功能,而导致面部黛黑。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藏精。中医认为精血同源,经血可以相互化生。肾虚可以因为精血不足或阴虚火旺而影响气血的功能。精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黧黑。 脾主运化,统摄。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都和脾有关。脾虚气血化生不足,或因脾虚湿盛,痰湿内阻,清阳不升,面部肌肤失于气血濡养则面色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