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养生堂 于 2016-7-6 16:57 编辑
靳教授认为,针刺疗法内在关键是“治神”,强调治神后方能得气,推崇《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之理论,认为针灸医师应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针刺前 定神针刺施术前,医者和患者均要调整好身心状态,如均匀呼吸节律,稳定精神、心理情绪等,要注意“大惊、大恐”、“新怒勿刺,新刺勿怒”、“必定其气乃刺之”。 察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均属神的表现形式。医者需细心、静观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了解其气血运化的状态。靳教授在诊治患者时,常有静默察神的无言刹那。 安神 在询问患者病情时,医者须怀爱心与慰导,使之紧张焦虑情绪得以放松,建立信心。如是则患者神安,有利于经脉气血平和流通。 聚神 患者神安后,可进一步引导其精神集中朝会,如《灵枢·小针解》日:“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朝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灵枢·终始》云:“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即为此意。同时医者也需聚神,专心致志。治疗疾病实乃在医患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场”中进行,医者聚神专神是控制“动态场”导向的关键,成功则能有“散气可收,聚气可布”的作用,“移精变气”,疾病转归向愈,否则反也。 针刺中 持针入神 《灵枢·官能》云:“用针之要,无忘其神”。靳教授对持针很有讲究,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故靳教授持针方式独特,常以右手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将针垂直放于穴位上。简而言之,持针治神,要求医者精神意识贯注,入于针中。 进针合神 进针时术者全神贯注,目无外观,属意病者,审视血脉,令志在针,用意守针。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眼睛,及时了解其精神及气血运行状态。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素问·针解》云:“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靳教授进针时,将拇食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捻转时集中精神将腕力和指力运用到针上,并使针体垂直,且转动小于90°,在捻转时适当用力压下,边压边捻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应用靳教授这种缓慢捻转进针法,使用时随着针尖接触皮肤至针人皮下、肌层,患者精神注意力亦高度集中于所刺激之穴位,如此使医患专往之神气相贯通,达到“两神合一”,神聚则气亦聚,患者和医者之气相聚一起,患者就易“得气”,然后才可行针及补泻手法。 行针和神 靳教授总结出行针三要素(候气、辨气和补泻),均需充分运用精神意识的力量的相互作用,方可奏功。 候气 靳教授临床发现很多患者易得气,根据经验,这些患者大多是病邪盛,气血也盛,或者病者正气未衰,病程较短,因此疗效好。反之,得气较难,或不得气者效果较差,痊愈也较慢。若不能得气,针下如豆腐之虚软,说明机能消失或严重减退,属难治证或死证。行针中针刺至欲行针之部位后,会有酸麻重胀感,有学者认为此为针刺得气,但靳教授并不认同此说,认为还未“气至”,还需进一步候气。“酸麻重胀”只是局部一些浅表感觉,此时用拇、食、中三指紧抓针柄,并略将针提高少许,不稍移动,以候针下之气(即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切忌下针后有意识地将针上下左右提插,这样会分散针下辨气的注意力,导致未候气而行补泻。欲补则当在浅层候气,欲泻则应在深层候气。凡在穴位浅层候气是施行补法的步骤,凡在穴位深层候气是施行泻法的步骤,医者须对此“神而明之”。 辫气 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关键。一般可以将针下之气分为谷气和邪气两种。谷气标准是“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即是人体正气,常人正气其性质徐缓柔和,在病理状态下谷气虚陷不足,气来很弱,或与体质不同有关系,谷气大都在候气较久或催气之后应针而来,渐渐充实不易察觉,此时要“慎守勿失”,不可骤然泻之,应施以补法,使患者“若有所得”。邪气标准是“邪气来也紧而疾”,多在人针后即可感到,由于邪气疾速和紧涩,较候正气容易,此时不可妄用补法。若寒热之邪明显,要进一步分辨寒热,通常热邪会顶针向上,使针下皮肤高起,寒邪易吸引而下,致针下皮肤凹陷。无论寒邪热邪,施用泻法之后,应使患者“恍然若有所失”。 补泻 靳教授补泻手法主要有三,以《内经》的“疾徐补泻”手法为基础,分大补大泻和小补小泻,加上导气同精法。大补大泻以疾徐补泻法为主,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具体操作时在得气后用三进一退为补,一进三退为泻。总原则应以慢人快出为补,快人慢出为泻,故进退次数并不硬性规定,而是可以增减。疾徐补泻要达到的标准是对临床虚性患者之体弱神倦、肢冷、脉微细等症,针刺后应有温暖、神充、脉起等好转现象。实证患者之头痛、身热、脉数等,针刺后有痛止、体凉、脉缓,为病去现象。靳教授施以补泻,遵《内经》:“补则针下热,泻则针下寒”,即行补法后,患者循经所过有温暖感;行泻法后循经所过有凉快感,且症状有改善为标准。小补小泻,为补泻早期多用,适宜于病情较轻浅者,正气较旺,尚未衰竭的病症。具体操作:补法,提气后慢慢地用腕力和指力将针推到地部,然后紧压穴位30秒,迅速出针;泻法,得气后快速将针插到地部,然后慢慢地用力将针退出,补泻手法均只操作1次。导气同精法出自《灵枢·五乱》:“徐人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一命日治乱也”,遵“移气于不足,精神乃复”的原则,目的是使营卫气血流行正常。具体操作是在候气于卫部得气后,三进三退,.使患者有气循经并直达病所;要点是缓慢人针,缓慢出针以导其气,不补不泻与身体自然的营卫相同称为同精,治疗标准以不寒不热,调和为度。“补之泻之,以意和之”。补泻是针刺的核心,医者须充分运用神意,驾驭手法,与机体的反应互动,调和不平之气。靳氏三针法行针治神要求:心手相应,神御气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