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百草堂 于 2016-7-7 16:35 编辑
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43.3士7.5)岁;病程3个月一18年,平均(8.5士5.3)年;西医诊断标准为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医诊断标志为热内蕴证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其中主症为腹泻、脓血便或血便、里急后重、腹痛;次症为肛门灼热、身热、搜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缓。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湿热内蕴证;(2)临床类型:初发或复发型;(3)病情分度:轻或中度;(4)病情分期为活动期;(5)年龄18-62岁;(6)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法:穴位强化埋线疗法选穴:大肠俞(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再使用大号皮肤缝合针将2号医用铬制羊肠线双股约4 cm分3次埋入大肠俞、天枢,局部敷料包扎;用12号硬膜外穿刺针直刺入足三里穴约5 cm,将同样羊肠线约4 cm放入针管,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置入穴位。每月埋线一次,总疗程6个月。 中药直肠点滴灌肠法具体药物包括苦参10 g、黄柏20 g、地榆30 g、白岌10 g、诃子I5 g,浓煎100 ml,加锡类散1.5 g,以一次性硅胶带侧孔透明14号导尿管接输液器将药液缓慢滴入肛门内,每晚临睡前一次,灌肠12 d停2 d,总疗程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维持缓解时间。 观察指标 疾病疗效标准:痊愈:结肠镜检查戮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形成瘫痕,大便常规检查3次正常,舌脉象基本恢复正常,次症基本消失且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3个以下,舌脉象基本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及次症改善程度达2级以上且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治疗后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在5个左右,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且临床主要症状改善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病理检查、结肠镜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 观察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行电子结肠镜复查。结果完全缓解47例(78.3%},有效12例(20.0%),无效1例(1.7%) 。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患者的情绪变化有一定关系。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较为棘手,患者大多有神经过敏、抑郁或焦虑等情况存在。思想顾虑较重,对治疗信心不足,病情重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更明显。因此,治疗的同时,应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实施个体化心理指导。首先,应该在开始治疗前让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治疗的方法有明确的认识,并指出治疗方法的先进性及有效性,从而解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其次,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配合适当的锻炼,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心理状态的作用;最后,向患者家属提供疾病的家庭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最佳的疗效。 饮食护理 患者机体需要的热量要保证热卡达到2500-3000 kcal,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更加需要以补充多维生素,高能量,少渣,易消化,无刺激性饮食、禁食产气食物为原则。禁烟禁酒,同时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加重病情。正确的饮食在保证患者摄取足够的热量的同时,减少大便次数,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埋线护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溃疡时,不宜采用埋线疗法。埋线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出汗、恶心欲呕,应及时停止埋线,予平卧片刻,吸氧、饮食开水等对症处理。埋线以后,由于穴位及羊肠线的刺激,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多属正常现象,可持续3-7d。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反应,埋线后2一24 h体温升高至38℃左右,持续2-3 d可恢复正常。埋线后2 d内不能洗澡,并注意防寒保暖。 点滴灌肠护理 向患者说明清洁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灌肠时的感受。每晚临睡前行点滴灌肠。操作前10 min嘱患者排空大小便。点滴灌肠过程中注意灌肠液的温度与速度适宜。温度为39-41℃为宜,过高会造成肠戮膜充血水肿,甚至烫伤,过低则刺激肠道出现肠蠕动减慢,引起腹部不适,滴速以30-40 gtt/min为宜。患者开始采用左侧卧位,将中药缓慢注入后取胸膝卧位,然后采取右侧卧位,多次变换体位,让药液能沿肠腔方向逆向流动,延长其肠内保留时间,能最大可能将药液送到肠腔深部以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关注患者感受并积极给予回应,如出现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脉速,应立即停止灌肠,通知医师给予处理;如患者感觉不舒适、不合作时,应耐心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后进行治疗。点滴灌肠结束后,灌肠后嘱患者继续抬高臂部10-15 cm,卧床休息至少2 h以上,并用卫生纸轻轻按摩肛门处以减轻便意出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观察并记录好患者第一次排便时间,大便的性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炎症性肠病(lnflammatorv Bowel Diseases, 1BD)范畴,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为溃疡形成、隐窝脓肿、小血管炎症、杯状细胞减少以及各种类型的炎症细胞浸润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其病程特点是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尚不能有效控制发作、特别在维持缓解、预防复发方面疗效不佳,而且治疗周期长,价格昂贵,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常令患者难以坚持治疗。而中医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较小,显示出自己独特优势。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如中药内服、灌肠、内服加灌肠、针灸、针药结合等。 穴位埋线结合中药灌肠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特色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直肠点滴灌肠法以一次性硅胶带侧孔透明14号导尿管接输液器将药液缓慢滴入肛门内,通过减少肠道刺激,增加药物在肠道保留的时间来提高药效,并能提高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灌肠方中以苦参为君药,清热燥湿;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有抑菌、止泻、抗炎止血作用;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固肾坚阴;白岌止血消肿,生肌敛疮;锡类散具有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功效。通过局部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有利于病灶的消除与黏膜的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