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8|回复: 1

皮下扫散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99

回帖

56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4
发表于 2016-7-11 16: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50例中男性31例,女性19;年龄最小15岁,最大84岁,平均45 . 6;病程最短3h,最长7d,其中13d30例,47d 2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以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或CT检查排除腰部其他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传统穴位选取及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①腰部疼痛位于中间者,于人中或平衡针腰痛穴中任选1穴。其中人中穴在鼻唇沟上1/4与下3/4交界处,用0. 3 mm x 40 mm针灸针向上45°斜刺25一28 mm,以双侧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平衡针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约印堂与神庭中间,从上向印堂方向沿皮刺入25-28 mm,以前额感明显酸胀为度。②腰部疼痛位于一侧者,在健侧后溪或平衡针腰痛穴中任选1穴。其中后溪穴向合谷穴方向透刺20一30 mm,以整个手掌感酸胀为度;平衡针腰痛穴向健侧耳尖方向平刺20一30 mm,以刺侧额部明显酸胀为度。③腰部疼痛位于双侧者,在双侧后溪或双侧手背腰痛穴中任选1组。后溪穴刺法及针感同上;手背腰痛穴于2,3掌骨及3 ,4掌骨间指总伸肌腱两侧取穴,分别向中指掌骨近端两侧方向45。斜刺20一30 mm以整个手掌感酸胀为度。上述穴位均每5一10 min行针1次,留针15一20 min;入针后即行针刺运动疗法,先双下肢做小幅度屈伸活动,活动至较大幅度时做向两侧小幅度侧身运动,至能翻身俯卧时即可在扶持下起身下床做腰部活动,再根据腰部活动后疼痛情况行下法治疗。
       粗针腰部皮下扫散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一软枕。扫散进针点定位:“以痛为腧”为原则,上法活动后若腰部疼痛点位于督脉及其旁者,取督脉痛点或腰夹脊穴,若痛点位于膀胱经两侧线左右者则取膀胱经痛点,有些患者髂嵴及臀部亦有痛点,一并取之。针刺方法:一般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术区消毒后,取0.4 mm x 50 mm粗针灸针,避开毛孔及浅静脉垂直皮肤进针,针深约至肌肉浅层后稍退针至皮下,然后向足端横卧针身,与皮肤约成10°一15°向头端平刺,要求针体在皮下浅筋膜表面,右手边进针边向左右及前方蛇行状扫散右手进针应感无明显阻力,若感阻力明显,则将针稍退后调整角度重新进行边进针边逐步加大左右扫散面积及角度,此时左手可在术区皮上做轻按、轻推、轻提等动作以助右手扫散一直进针至皮下30一45 mm,扫散区两侧边际成角约90°一100°时,退针到进针点。扫散过程中术者常感针下有肌纤维抽动或跳动,此时要在原位置多扫散2一3次至无肌肉活动为度。如上法再分别向患者足端及左右两侧依次进行扫散(其中向足端皮下进针长度同头端,左右两侧皮下进针长度为20一30 mm),操作完毕不留针。术毕后针眼处用直径5 cm火罐拔罐5一10 min,针眼消毒后贴创可贴进针扫散时患者仅感术区稍有酸胀感或无反应,如感疼痛则可能是针体与皮肤角度过大可稍退针后减小角度再做上述操作;有时患者感术区肌肉抽动或跳动,有时酸胀感可放射至臀部或大腿,均属正常扫散反应,患者不必惊慌,术者术前或术中要做好解释工作。施术结束后嘱患者起床做各种腰部活动及下蹲动作,术区疼痛应基本消失;如术区以外仍有明显疼痛点,则继续行痛点扫散,直至疼痛明显消失。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按压术区5一10 min以防皮下出血,24 h内术区禁止洗澡、热敷或理疗。上述治疗隔2d治疗1次,2次后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愈4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其中1次治愈30例,2次治愈12例;1一3d发病者全部治愈。42例治愈病例一年内复发者仅3例,且仍用本法治愈。


100

主题

99

回帖

56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4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16: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急性腰扭伤属于中医“伤筋”范畴,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疼痛以腰部中间、一侧或双侧较剧烈,甚至不能做直立、翻身及下床等日常动作,腰部有肌紧张,有明显压痛点或压痛面,部分疼痛可向臀部或下肢放散。其发病原因多为劳作或活动时用力过猛或姿势不当,损伤后的离位筋腿失去原有的平衡,出现气血运行受阻、经脉凝滞等一系列改变而成。临床针刺人中、后溪、腰痛穴及平衡针腰痛穴等穴位给合运动疗法可明显缓解急性腰扭伤所致腰痛,其治疗机理已有共识,在此不赘述。本疗法仍沿用上法,仅改为根据病变位置而辨经取穴,但单用此法一次治愈率不高,且常有复发,为解决这一常见问题,笔者受浮针疗法、筋膜理论及筋经理论启发,试用粗针在患者腰部痛点行皮下扫散法治疗该病,临床效果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方面相关:①符合“急则治其标”和“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急性腰扭伤多以棘上韧带、骶棘肌、腰背筋膜附着处损伤为主,以局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临床特点,故于痛点进针能直达病所,通过扫散放松局部痉挛的软组织,达到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②循腰部督脉、夹脊线及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取点入针也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急性损伤,腰部疼痛,病邪已入皮下筋膜,伤在气分,局部大面积扫散可较大程度激发经气,迅速使气滞之经络畅通,达“通则不痛”的目的。③可能通过皮下扫散,消除了肌筋膜上的MTrP即触发点或扳机点或激痛点),本法进针点即“急性触发点”,扫散过程中肌纤维抽动或跳动处为“潜在触发点”,针刺可使触发点消失,通过调节神经传导通路,激活扩散的神经介质,释放内啡肽来缓解疼痛。④筋膜主要有皮下浅筋膜及深层的固有筋膜构成,其中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脂肪、浅静脉、皮下神经、淋巴结及淋巴管等;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深人肌间隔及骨膜。运动学领域中筋膜研究显示,筋膜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连续不断的系统,从最深层的骨骼到浅层皮下。从运动学角度看筋膜是一个力学的网络,它传输的信息是压力和张力,并且有很强的记忆功能。所以笔者推测筋膜系统与传统经络、经筋及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相互络属或相互包含,共同构成人体信息通路和效应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筋膜的压力和张力,来调节人体经络、经筋及神经系统而达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近年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认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因此,本法通过扫散手法来适度调节皮下浅筋膜的压力和张力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病痛,起效迅速而且相对安全。本疗法与浮针疗法的主要不同是:痛点进针;四周扇形扫散扫散面积较大;不强调针感,也不反对有针感;不留针,针后拨罐。本法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疗效迅疾,一次治愈率高,适宜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7 15:53 , Processed in 0.53937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