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年龄40-75岁,平均(59. 30±6. 58)岁;病程15一343 d,平均(38.10±11.65 )d。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并经临床头颅CT或MRI确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脑出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中风诊断标准,临床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者;2)年龄在35-80岁,病程14~ 365 d;3)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配合治疗;4)一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参照改良的Ashworth评定,偏瘫肢体肌张力评定在1一3级,或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分期在Ⅱ一Ⅲ期;5)近14d内未服用过肌肉松弛剂或镇静类药物;6)患者知情同意。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 均予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血糖、血脂,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治疗方案,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采用“挛三针”为主穴治疗。取穴:患肢“挛三针”: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鼠蹊、委中、三阴交)。随症取穴:上下肢挛缩严重者加点刺人中、中冲、极泉(开三针);手指、足趾挛缩严重者加阳溪、阳池、大陵(腕三针),太溪、昆仑、解溪(踝三针)。体位:仰卧位,患侧上肢肩关节微外展、外旋置于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手指伸展或握一毛巾卷;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膝下垫高约15cm,使膝关节稍弯曲,呈中立位。操作方法:75%乙醇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0. 32 mm x (25-50 mm)针灸针进针。极泉进针时注意避开腋下动脉直刺30- 35 mm,以上肢出现抽动为度;尺泽、内关均垂直刺人15一20 mm,以手指末端抽动或麻木感为度。鼠蹊在腹股沟动脉搏动处外侧进针,向居髎穴方向刺30 - 35 mm,以针感向下肢末端放射为度;阴陵泉向阳陵泉方向透刺30 -35 mm,三阴交沿胫骨后缘向悬钟方向透刺30一35 mm,余加减穴位按常规针刺操作,分别在进针后第10,20 ,30 min行针3次,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留针30 min ,1次/d。 均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 疗效标准: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评定肢体痉挛程度:治愈:改良的AswhOrh评级恢复至0级;好转:改良的AhswOrth评级恢复2级以上,但尚未达到0级;有效:改良的AswhOrh评级恢复1级;无效:改良的AhswOrh评级无变化。 经治疗,55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5%。 “挛三针”分为上、下肢挛三针5习,上肢“挛三针”为极泉、尺泽、内关穴三穴。极泉在《针灸大成》有记载:“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针刺极泉穴,可疏通经脉,使气机舒畅,血脉通利,气血调和,使上肢肌肉得以濡养。尺泽在《千金方》有记载:“四肢重痛,手足掣瘛惊,两臂转筋,手掣痛不可伸,臂不及头”。因尺泽位于肘中,为肺经合穴,手太阴经筋“结肘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治疗经筋循行所过处出现的痉挛和强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于阴维脉,外关为三焦经络穴,通于阳维脉,二穴同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针灸大成》记载:“内关主支满肘挛”,针刺内关透外关,可使三焦、心包及阴、阳维脉之经气疏通,宁心安神,平肝熄风,舒肝降逆,故可醒神开窍、疏通气血、解痉止痛,缓解肢体痉挛状态。 下肢“挛三针”取鼠蹊、阴陵泉、三阴交。鼠蹊,又名“鼠仆”,鼠蹊在人体所在的位置,与下肢肌肉及肌腱、腱膜、骨膜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抬腿、内收大腿等肢体动作的发力都要通过鼠蹊穴,故针刺该穴可以起到松解痉挛肌肉的作用。《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有阴陵泉主:“腿足湿痹麻木,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阴经的阴陵泉透刺阳经的阳陵泉,二穴分别为胆经脾经之合穴,阴陵泉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的功能,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可疏肝清胆,舒筋活络,主治筋之病,可调和阴阳,以缓解肌肉关节痉挛僵硬的状态。三阴交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谓治“中风厥卒不省人事”;又如《针灸聚英》:“经脉闭塞不通,(三阴交)泻之立通。”因脾主肌肉,肝主藏血以柔筋,肾主藏精以充骨,而三阴交为足三阴(脾、肝、肾)经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精益髓之功,故调理三阴交可健脾疏肝益肾并举,肌腠、气血、筋骨兼顾。悬钟又名绝骨,是八会穴之髓会,可舒筋通络,祛风湿,补脑益髓,强壮筋骨,采用三阴交透刺悬钟,可使三阴三阳经之气血贯通,和营卫,调阴阳,疏筋解痉,下肢痉挛得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