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养生堂 于 2016-7-22 16:47 编辑
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6岁,35岁一55岁居多;工人24例,干部15例,教师18例,农民3例;单侧发病46例,双侧发病14例;病程最长12a以上,最短1个月左右,.平均8. 6个月。符合以下诊断要点: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①多为青壮年劳力者,有久坐或久站史,腰部紧张不适有压痛,或伴有前屈功能障碍;②患者第三腰椎横突尖端部位压痛明显,可触及条索状及块状结节。重压时可有向臀部、下腹部放射痛。直腿抬高实验可有阳性征但加强实验为阴性,双侧腔反射无异常;③X线检查:腰椎正位片示第三腰椎横突肥大;④风湿四项均正常,排除占位性病变和内脏疾病所致的腰痛。 治疗方法:运用浮针疗法,操作时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在患侧第三腰椎横突的外侧缘约10 cm处选一进针点,行常规皮肤消毒,用浮针与皮肤呈15°角左右快速进针,针尖到达皮下肌肉层后针尖对准横突压痛点缓慢平行进人,进针后针尖离病变部位有3 cm一5 cm,以进针点为圆心,将针在皮下做左右各15°扇形平扫,扫散时应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及问询,以患者无痛为佳,当感觉扫散时肌肉阻力明显减弱时可拔除不锈钢针芯,软套管留置于皮下,软套管可适当退出Imm,防止患者腰部活动时软套管继续向内造成患者出现不适感,用胶布将露出皮肤外与软套管连接的管柄覆盖,防止由进针口感染,留置于皮下的软套管质地柔软,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休息。留置的软套管3d后拔除(中途出现不适可提早拔除)。 疗效标准:治愈:第三腰椎横突处的疼痛及压痛消失,腰部、臀部及下肢或下腹放射痛消失,腰椎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第三腰椎横突处的疼痛及压痛明显减轻,腰部、臀部及下肢或下腹放射痛明显减轻,腰椎功能活动度明显改善;有效:第三腰椎横突处的疼痛及压痛减轻,腰部、臀部及下肢或下腹放射痛减轻,腰椎功能活动度改善;无效:第三腰椎横突处的疼痛及压痛明显,腰部、臀部及下肢或下腹放射痛、腰椎功能活动度无改善或轻微改善。 按以上疗效标准统计,浮针组30例患者中,治愈22例,占73.33%;显效5例,占16. 67%;有效3例,占10. 00%。有效率为100 % 典型病例:巴x,男,45岁,干部。主诉:腰部酸痛不适la余,加重3d。患者la前因晨起锻炼时不慎扭伤腰部后,每逢久坐或劳累后症状加重,3d前因抬重物症状明显加重。腰椎CT示:第三腰椎横突肥大。查体:腰部功能活动受限,双侧竖脊肌紧张,右侧第三腰椎横突压痛明显并有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实验及健反射均无异常。诊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给予浮针治疗,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留针3 d,1周2次,2周后患者疼痛消失,第三腰椎横突处无压痛,硬结不明显,随访la未见复发。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的一种疼痛疾病,由于第三腰椎横突较其他椎体横突长,附近走行有血管、神经束,有很多的肌筋膜附着。并且第三腰椎处为承受力学传递的承重部位,因此容易受外力作用产生影响,易受到损伤而引起该处附着的肌肉形成撕裂、出血、筋膜增厚挛缩、瘢痕粘连等,使该处的血管神经束受到刺激、摩擦和压迫而产生症状。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腰痛疾病之一,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进一步明了,可以确定的是积累性的损伤而引起的急慢性肌筋膜腰痛的表现,为较常见的疼痛性软组织疾病。腰椎有生理性前突的特性,第三腰椎位于腰部顶点的中心位置,是五个椎体的活动中枢,是腰椎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的活动枢纽。第三腰椎横突较其他腰椎为长,横突所受到的牵拉应力量最大,横突上所附着的肌肉、韧带、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也相对较大,所以该处的软组织最易损伤。由于急性损伤后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而长期的慢性劳损所引起的横突周围渗血、筋膜增厚、疤痕粘连、韧带挛缩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使该处的血管神经束受到刺激、摩擦和压迫而产生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