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骨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以腰背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15例,女78例;年龄56一87岁,平均(78. 6土3. 8)岁;病程8个月至15年,平均(23. 8土4. 6 )个月。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1)诊断标准:参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2)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②男女不限,年龄≥5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50岁;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③合并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病患者;⑤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者;⑥合并有新鲜骨折需要手术治疗者。(4)剔除标准:①治疗期间合用的其他治疗或药物,影响有效性判定者;②发生了不良事件,不适宜继续接受治疗者;③不按时复诊或失访,依从性差者。 治疗方法:口服碳酸钙D3,1粒/d,口服骨化三醇1粒,2次/d,口服阿仑嶙酸钠75 mg,l次/周,共治疗3个月。在对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腹针疗法,每3d1次,3个月内至少治疗30次。腹针取穴的方法:主穴中脘、气海、关元,配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常规消毒后,中脘、关元深刺,双滑肉门、气海、双外陵、双大横中刺。留针30 min,其间行针导气1次。选穴加减:肾虚明显者,加双气穴(中刺);腰部疼痛明显者,加天枢(患侧中刺);胸部疼痛明显者,加水分、水分旁(患侧中刺)。 疗效判定标准:(1)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s-west) ODI指数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骨密度检查,以患者骨密度较标准度下降分值衡量患者骨密度的变化;( 3 ) 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价,有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0级;显效: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I一Ⅱ级;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Ⅲ级。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价。 经治疗,49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8%。 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发生晕针,5例患者出现恶心,经对症处理后均迅速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均无明显不适。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隐匿渐进性。慢性全身骨痛及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也是造成中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或残疾的主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已在全世界多发病、常见病中跃居第7位,全世界患病人数超过2亿,且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我国共有约9 000万患者,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当前西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在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流失。但由于对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因而至今尚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同时西医治疗又具有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的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