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全部为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患者,男20例,女22例;年龄30一65岁,平均(47. 70士13. 92)岁;病程30 d一10年,平均(3.50士2.83)年;第5一6颈神经根受损23例,第7一8颈神经根受损19例。符合以下诊断及排除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确诊。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若有损伤史、劳损史、颈部畸形或其他诱因等亦可发病;多为缓慢发病,若有颈部创伤史或劳损史,也可急性发作,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排除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及肩周炎等。 治疗方法:采用传统毫针针刺治疗。取穴: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肩井(患侧)、天宗(患侧)、曲池(患侧)、合谷(患侧)。方法: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医者手持1.5寸毫针,针刺颈夹脊、风池、肩井、天宗、曲池、合谷,常规进针,实证以强刺激泻法,虚证以弱刺激补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同时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 )照射。每日1次。 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平衡针治疗。平衡针用3寸毫针。方法:①颈痛穴(对侧),位于手背部,握拳第4 、5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交叉取穴,刺入1.5寸,上下提插法,以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局部出现痊、麻、胀感为宜。②肩痛穴(对侧),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上1/3处。交叉取穴,刺入1.5寸,顺时针方向捻转,滞针手法,3s后再逆时针方向捻转,针刺以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针感,即触电样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麻、胀感,退回针体。每日1次。 所有患者均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观察指标及方法 参照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CASCS),评定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功能变化情况。该表内容包括主观症状(18分)、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9分)及临床体征(73分)3部分,总分100分。 疗效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治疗组42例,治愈18例,好转2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5. 24%。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类颈椎病中约占50%-60%。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以颈、肩、臂及手等部位疼痛、麻木为主,病因为颈、肩、背部急慢性损伤及颈椎骨质增生,导致颈椎及其软组织退变、椎间盘萎缩性退变而致椎间隙变窄,或关节囊松弛、椎体移位,或滑脱、小关节错位,导致椎间孔变小而压迫相应的神经根。病理变化主要有局部组织痉挛、充血、水肿、粘连及颈椎退行性病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