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6-7-28 16:28 编辑
患者均来源于医院门诊,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4-72岁,平均(43. 2士9. 8)岁;病程1 -10年,平均(1. 2士5. 5 )年。全部病例均符合有关颈椎病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特征:头晕或头痛、耳鸣、恶心或呕吐,或有视力减退,或有神经衰弱症状。(2)颈椎X线或颈椎CT或MRI;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或有不同程度骨赘形成,椎间孔、椎管或钩椎关节变窄。(3)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
排除标准:(1)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高血压、贫血等疾病的影响。(2)排除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等其他类型的颈椎病。
治疗方法:采用耳穴贴压配合体针治疗。
耳穴贴压法 (1)取穴:颈椎、神门、枕、肾。随症配穴:伴头晕或头痛者,加缘中、心、肝;伴耳鸣者,加耳中、内耳、内分泌;伴恶心、呕吐者,加胃、交感;伴视力减退者,加额、眼或屏间前、屏间后;伴有神经衰弱症状者,加心、神门。均采用耳穴探测仪,以轻、慢、均匀的手法找出上述敏感点。
(2)耳压方法:碘伏常规消毒耳穴后,将王不留行籽贴附于0.5-1cm2大小方块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上,以单手拇指间歇性按压王不留行籽,手法由轻到重,使患者耳郭产生酸胀、灼热感,尔后,嘱患者自行左右耳交替按压,每天不少于3 -5次。
体针方法
(1)取穴:大杼、天柱、风池及病变局部夹脊穴2-3对;伴恶心、呕吐者加内关,伴视力减退者加攒竹,伴神经衰弱症状者,加百会。
(2)操作方法:碘伏常规消毒所有穴位,用0. 30 mm X40 mm毫针,进针深约25 mm,使之得气,患者有酸胀感以及枕、头顶处出现较强的针感传导;夹脊穴直刺,使之得气,留针30分钟。
耳压治疗每周2次,体针治疗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休息1周,再行第2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2组病例疗效统计。
疗效标准:根据症状分级标准和实验室项目积分标准计算积分,以积分率减少程度为标准判断临床疗效,积分率减少>80%为临床控制,积分率减少50%一80为显效,积分率减少20%-49%为有效,积分率减少<20%为无效。
积分率=[(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X100%
经治疗,56例患者中临床控制10例,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除眩晕、呕吐、耳鸣等颈椎病的共有特征外,常出现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
颈椎病是马来西亚国内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既往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年龄在马来西亚趋于年轻化。据报道,马来西亚和中国国内治疗该病尚无特效方法,两国的医师多采用中国传统的针灸疗法,并取得一定的疗效。其中,针刺疗法对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疗效较差。因此,探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无论是在马来西亚或中国,都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分出,进入第5或第6颈椎横突孔,沿椎体旁横突孔,到第1颈椎横突孔,向上穿出横突孔后,进入枕大孔,再左右联合成基底动脉,分支供应脑组织。由于椎动脉在椎旁行走,受横突孔限制,当椎间盘狭窄、椎间盘脱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外突出刺激椎动脉,使椎动脉扭曲、痉挛或受压,椎一基底动脉血流不畅,继发各种颅脑缺血的症状。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除眩晕、呕吐、耳鸣等颈椎病的共有特征外,常出现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笔者收集的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虽然国籍不同,但是,都具备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异常的特征,这与中国国内的有关报道相一致。笔者认为,运用单纯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可能较小,因此,设计耳压加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