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幻紫 于 2016-7-30 16:16 编辑
干眼症是一组因泪液分泌低下或其他未明原因引起的泪液异常而致眼表上皮变干的常见病,为一症状学名称,主要表现为眼不适症状,其常见症状有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此外,视疲劳也是干眼症常见的症状之一。轻者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导致眼表尤其是角膜组织干燥、溶解、穿孔,危害视功能。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对干眼症诊断标准由于准确性和精确性仍存在不足,因而一些干眼症患者尤其是轻度干眼症患者的诊断仍十分困难。对于干眼症的治疗,目前虽然屡有进展报道,但仍然是临床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组51例(102只眼)患者为本院门诊患者,且均经医院眼科诊断为干眼症,不同程度伴有关节痛及口、鼻、咽部干燥或糖尿病或月经量少或高血压病或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病史或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后或无伴随症状。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诊断标准1)症状:如眼干涩、异物感、视物疲劳,可伴有口鼻干燥等;(2)泪液分泌量测定(Schirmer法)少于10 mm/5 min; (3)泪膜破裂时间少于10 s。以上3项中任意2项阳性者作为病例选择标准。
治疗方法: (1)针刺取穴:百会、睛明、攒竹、太阳、四白、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随证加减:气阴两虚者加气海,湿热壅滞者加外关、丰隆,瘀血内阻者加血海、曲池。采用一次性直径0. 25 mm、长25 mm无菌毫针。除睛明外,其他穴位采用指切进针法,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睛明穴指切直刺缓慢进针,至患者眼部有明显酸胀感,不行任何手法,留针20分钟。
(2)中药灸:选用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研制的雷火灸条(含有青箱子、菊花、决明子等明目养血中药),患者取坐姿,头直立。①双眼闭目灸:平行移动灸条,灸左右眼部约2分钟,以皮肤发热微红为度。②轮换灸左右眼:眼张开,灸条围绕眼睛慢慢旋转灸各1分钟。眼球随灸条转动。③轮换灸双耳部:对准耳郭旋转灸各2-3分钟,灸红后再对准耳中心雀啄灸各1分钟。①耳部灸后再灸1次张开的双眼各1分钟。⑤灸双侧合谷穴各1分钟。
(3)耳穴贴压:取神门、肝、脾、肾、心、眼、枕、目、目2、内分泌、颈椎。耳穴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方形小胶布对准耳穴贴压至患者感觉酸胀痛为比,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两耳交替,2天更换1次,10天为一疗程。采用王不留行籽每次贴1只耳朵,双耳交替,隔日一换。
均治疗10天为一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诊断标准,以临床症状、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为观察指标。显效:症状消失,Schirmer多次测定大于10 mm/5min,泪膜破裂时间大于10 s;有效:症状减轻,Schirmer多次测定泪液分泌量有所增加,泪膜破裂时间较前延长;无效:症状无改善,Schirme多次测定泪液分泌量未增加,泪膜破裂时间无变化。
经治疗,26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
干眼症己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眼科普通门梅布物穗病率为32.1%,由于干眼症状及视功能损害,多数干眼症患者不能正常阅读和工作,并有睡眠障碍,许多患者需要在每小时点数次人工泪液,病情严重的患者最终可导致失明。由于干眼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因此目前干眼症的治疗仅保持对症治疗:泪液替代、防比眼表液体丧失、刺激泪液分泌以及其他附属疗法。这些治疗方法对轻、中度干眼症患者有一定疗效,但是对一些严重的干眼症患者效果不明显。干眼症本身的症状、视功能的损害以及各种对症疗法的治疗方式、治疗副作用均可使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使患者在心理、社会和经济等方而受到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障碍,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健康。中医对于干眼症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医籍称之为“白涩症”“神水将枯”。《灵枢·口问》就记录了“哀而涕泣出……泣不比则液竭,液竭则津不灌,津不灌则目无所见矣……”还记录了“补天柱经侠颈”的针刺治疗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专设“目涩候”条分析了其致病原因,“目,肝之外候也……上液之道……其液竭者,则目涩”,提出目涩是由于泪液不足所导致的。《太平圣惠方》中的“眼涩痛诸方”,记载了以中药内服、外洗、点眼的多种治疗方法,其中辨证多为肝心风热、上焦积热等等,治疗以清泻风热为主。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在目疾的分类中提出白眼痛条、干涩昏花症和神水将枯症条,与现代干眼症的症状描述基本接近,这是目前引用较多的文献。并且在干涩昏花症中提出“治惟滋阴养水,略带抑火,以培其本”,并认为“若误认火实,用开烙针泻之法,则有紧缩细小之患”。明·傅仁宇《审视瑶函》增加了“白涩症”,清《目经大成》“神气枯萃症”的表现也近似干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