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暖花开 于 2016-7-30 16:21 编辑
患者均为中医医院门诊患者,男15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6土12.3)岁;平均病程( 26.4士7.6)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为  1)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神经根支配的区域相一致.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颈试验阳性。(2)临床表现与X线、CT或MRI表现相符合。(3)除外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等。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辨证分为风寒湿证和气滞血瘀证。 纳入标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年龄>25岁且<70岁;能接受火针并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检查、治疗及调查者。 排除及别除标准: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颈椎外病变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患者;合并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治疗与观察方法: 针具  1)火针,直径0.5mm、长25-30 mm的钨锰合金火针。(2)毫针:不锈钢毫针,直径为0.3 mm,长度为25-40 mm。 穴位:颈夹脊(C4-C7)、肝俞、肾俞、大椎、后溪、曲池、外关、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火针组先在颈夹脊((C4-C7)各穴位处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将针身的前中段烧红,迅速刺入,随即快速拔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压针眼片刻。然后针刺其余穴位。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毫针组取穴相同,根据患者的体型,直刺15-25 mm,诸穴得气后施用平补 平泻手法,均匀提插、捻转,留针20 min。所有患者均每周针刺3次,连续治疗6周。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颈肩臂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颈肩臂痛减轻,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37例患者中,治愈19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51.4%,总有效率为94.6%。 中医不同证型疗效比较:49例风寒湿证中,治愈22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7%;25例气滞血瘀证中,治愈7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0 % 。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所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随着人类工作方式的改变、平均寿命的延长、社会老龄化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呈现年轻化和低龄化的发病趋势,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筋痹”“骨痹”等范畴,病因病机为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临床常标本兼治,治本取肝俞、肾俞以滋补肝肾,《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治标取颈夹脊(C4-'C7)、大椎、后澳、曲池、外关、合谷。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靠近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阳主动,阳气动则血脉行,血脉通而诸症除.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以致和平”。大椎为督脉经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为六阳经交会穴,针刺该穴能疏通督脉及六阳经痹阻之气血,通络止痛。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针刺此穴可温阳通督、活血化瘀。取曲池、外关、合谷乃“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义,同时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