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行养生 于 2016-8-1 16:54 编辑
观察病例为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行混合痔手术的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常规处理相同,麻醉方式为局麻,麻醉药物为2%利多卡因。手术方式为外剥内扎术。纳入标准:符合混合痔Ⅱ期一Ⅳ期诊断者;年龄16 -70岁;无重要器官(心、肺、脑、肾、肝等)功能异常者;无药物、食物过敏史者;自愿参加试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肛管直肠疾病(肿瘤、息肉、肛屡、肛裂等)者;妊娠期妇女;有其他疼痛症状的急慢性病史者。试验过程中,受试者对研究方案依从性差者。 治疗方法:试验组:局部麻醉后,取侧卧位,选准穴位(人体的尾骨端下,当尾骨端和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用一次性微创埋线针,针尖向上与骶尾骨平行,在直肠和骶尾骨之间刺人,向上斜刺2一3 cm,然后推动针芯将线体推入穴位内。出针后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后施行手术治疗。 痔是人类最常见、最多发的肛门直肠部位疾病,也是引起肛门直肠出血的最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痔脱垂及便血。几乎所有年龄段都可发病,男女患病率几乎相同。高发年龄段为45一60岁之间,约50%的成年人一生中不得不面对此病所带来的严重困扰。手术是治疗痔病的手段之一,相当一部分痔病必须通过手术才能根治。而疼痛是痔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找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早期预防治疗痔术后疼痛。 疼痛是痔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肛门周围神经丰富,术后换药、排便刺激较为频繁,因此肛肠疾病术后疼痛尤为剧烈。术后镇痛不足可转变为慢性疼痛,失控的疼痛会导致睡眠障碍,活动不便,性生活不理想,无法集中精力,无法正常工作及参与社会活动,发生抑郁等精神及心理障碍。有回顾研究局麻下门诊痔切除术后疼痛情况,55例Ⅲ一Ⅳ度痔病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发生率,轻、中、重度疼痛患者分别占35% ,40% ,25%。随着人们对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提高术后镇痛质量已是临床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肛门病术后疼痛一直是肛肠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而关于痔术后疼痛的治疗,中医药有一定的优势。临床医师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针刺疗法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临床报道疗效确切。但针刺疗法有疗效维持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且操作随意性大,缺乏规范的临床研究。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此方法是将羊肠线或其它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制作成的线体埋人穴位,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线体埋人穴位后,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周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近年来大量报道显示,穴位埋线镇痛疗效维持时间长,应用范围广,可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癌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痛经、脱疽疼痛、胃脘痛。 本研究取穴为长强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九般痔疾最伤人,穴在承山妙如神。纵饶大痛呻吟者,一刺长强绝病根。长强督脉络穴,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具有“调气血、通经络、疏泄肛门部瘀滞、解痉止痛的作用”为治疗痔疮等肛门病的常用穴位。该穴浅层主要分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肛神经,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并与其邻近神经存在着广泛联系。当该部位受到持续刺激而兴奋时,可作用于肛门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机体调和气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