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6-8-4 16:36 编辑
患者均来自门诊,年龄23一46岁,平均年龄(34.55士6. 14)岁,病程0. 5一3年,平均病程(1.69士0. 43)年,病情程度轻型9例、中型10例、重型1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符合慢性盆腔炎西医诊断;②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下腹及腰骼坠胀疼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疲乏、低热等症;③理化检查包括超声或血、白带及妇检(子宫、输卵管及其周围组织)是否正常;④中医诊断主要临床表现小腹胀痛、腰痛、带下量多、月经失调、纳差等症及舌苔脉的变化。常见分型有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等型。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3一48岁;③已婚或有性生活妇女。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②有妇科肿瘤、结核性盆腔炎或盆腔炎合并盆腔脓肿者;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④多种药物和抗生素过敏体质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经期西药治疗。西药应取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 3 g x 100 ml和甲硝唑氯化纳注射液0. 5 gx 100 ml联合用药,静脉滴注,3 -5日,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在经期结束后,加腹针与透灸法治疗。腹部取穴:气海、关元、中极3穴(可分刺或透刺),带脉、五枢透刺维道、气门透刺子宫穴等为主,再根据病情辨证取穴,如湿热瘀结型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应配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行间、曲池;气滞血瘀型则用理气行血、活血化瘀治疗,配以合谷、太冲、三阴交、地机、血海;寒凝气滞型则应温经散寒、活血理气,应取足三里、血海、蠡沟等穴。方法:根据证候辨证取穴,局部用75%酒精消毒,用1.5寸的消毒一次性针灸针,对准穴位快速进针。腹穴透刺应采用提捏进针法,分刺与其它瑜穴则用常规进针法。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接G一6805电针治疗仪,腹穴选疏密波,其它穴可选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20 min后按压拔针。再采用透灸法,同上辨证取穴,如小腹痛灸气海、关元、中极穴及其它腹穴为主,腰骶痛灸命门、腰阳关、腰俞或腰眼、八髎及其它背俞穴,停经可灸三阴交,月经量过多可灸隐白等等。灸法操作:取艾条1根,分成两半点燃放入灸盒内,将灸盒放置穴位上,每次选2一4穴,每次灸50 min左右,使病人感觉舒适,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3个月。月经期停止针灸。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治愈:治疗后下腹、腰骶疼痛等症消失,理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白带分泌物、B超等检查)及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宫骶韧带是否增粗和触痛及附件处有否包块、子宫活动度等情况)均正常,N≥95%,停药及治疗后1月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骼疼痛各症消失或改善,理化、妇科检查均减轻,N ≥70%,<95%;有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骼疼痛各症好转,理化、妇科检查有好转,N≥30%,< 70%;无效:治疗后下腹及腰骶疼痛各症未改善或加重,理化、科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加重,N < 30%。
经治疗,20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复发1例,复发率为5%。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指女性内生殖器与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炎症,为妇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治疗不彻底或体质差、病程迁延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