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来源于医院,年龄23-71岁,平均(39. 30±5. 70)岁;病程6个月至11年,平均2. 7年;单侧发病41例,双侧均发病13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②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疼痛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③第3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X线摄片示有第3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治疗方法:浮针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在腰部第3腰椎横突部寻找最痛点。常规消毒后,在最痛点左右两侧6-10 cm处进针。使用一次性浮针,与皮肤呈15-25°角快速刺入皮肤到达肌层,轻轻提拉针座,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做好运针准备。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最痛点推进.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35 mm之间。对范围较大的疼痛,可做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做扇形运功,重复数次,至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止。有些患者只有在做弯腰等运动时才能表现出来,若俯卧压痛不显,就让患者站立弯腰,使疼痛位置、程度明确,保持该体位行浮针疗法。当最痛点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好留于皮下的软套管,留置48小时。留针期间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干燥,防止感染。48小时后隔天治疗1次。
疗效评定 全部病例在第1次治疗前后及2周后均进行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2周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估。
综合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腰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好转:腰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感觉疼痛不适。无效:腰痛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变,活动仍受限。
经治疗,27例患者中,痊愈5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0%。
典型病例:吴某,男,32岁。主诉:腰部酸胀痛3年余,加重15天。患者3年前打球扭伤腰部后,每逢阴雨天气自觉腰部酸痛,晨起床及劳累后加重,无下肢放射痛。半月前负重物后腰部疼痛明显加重。查体:腰部活动受限,腰推两侧肌肉紧张、痉挛,第3腰椎横突处有条索状物,双侧压痛均明显,余未见异常。腰部CT检查提示第3腰推横突过长。西医诊断: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采用浮针治疗,定位第3腰椎横突尖部最痛点,距痛点6 cm向左右痛点各进1针,患者即述疼痛减轻。反复扇形运动,疼痛进一步减轻。留针48小时。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4次。患者腰痛消失,局部条索状物不明显。随访1年,未见复发。
第3腰推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是因腰部劳损、筋膜增厚、粘连等对通过其间的腰脊神经后外侧支产生卡压所致腰、臀部酸痛及腰部活动受限为主的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