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本科收治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115例,女165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8岁,平均45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周,平均12.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本组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趾管综合征的诊断拟定。标准如下: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为体力劳动者,单侧或双侧发作。足底和足跟内侧疼痛,麻木,轻者步行久后出现酸胀不适,休息后消失,重者足底刺痛,麻木或蚁行感,足底或足跟内侧,可有胀硬感,或可拍及棱形肿胀,压痛。
治疗方法:“经筋疗法”组
取穴 根据经筋辨证论治,于足太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循行在足底的筋结点失眠次(位于跟骨结节处一足太阳、少阴经筋)、失眠前次(位于跟骨结节前方,跖筋膜附着处一足太阳、少阴经筋)、失眠内(位于跟骨结节内缘,胫神经跟支处一足太阳、少阴经筋)、女膝次(位于跟骨结节跟腿附着处一足太阳经筋)、公孙次(位于跟楔关节内侧缘处一足太阴经筋)处扪、摸、按、压,可检出一个或多个痛性结节或索条,即结筋病灶点,用龙胆紫标记。
解结法 常规消毒皮肤,用0.5%利多卡因按层次浸润各点。用斜刃长圆针依次行解结,即关刺法:直刺到结筋病灶点表层,左右刮拨,以解除表层勃连;恢刺法:直刺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勃连组织深部,用末端锋刃向上挑拨切割,松解周边黏连。出针后行拔罐疗法5 min,将瘀血清除。术后无菌包扎3d,嘱患者患处3d勿沾水以防感染,10 d治疗1次,不愈者可重复治疗。
所有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本组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趾管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无肿胀,站立行走无酸胀疼痛,无麻木感。好转:局部肿痛减轻,步行过多或站立过久仍有酸胀感。未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141例患者中,治愈108例,好转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73%。
病案举例:案1.杨某,女,57岁,2012年6月28日就诊。主诉:左侧足跟部疼痛半年,加重1周。患者自诉半年前参加徒步后出现左侧足跟部疼痛,晨起重,活动后减轻,劳累后加重。经理疗、贴敷后无效遂到我科诊治。查:根据经筋走行,沿足太阳、少阴经筋循行方向,于失眠次、失眠前、及失眠内检出6个痛性结节(即结筋病灶点),压痛(+)。X线片示:跟骨骨质增生。诊断为“足跟痛”。将以上结筋病灶点用龙胆紫标记,用斜刃长圆针依次行解结法治疗,术后无菌包扎3d,嘱勿沾水,1周后疼痛消失,行走自如。1个月后患者再次参加徒步后又觉疼痛,于2012年7月30日于失眠次、失眠内检出2个结筋病灶点,治疗后半年无复发。
案2.王某,男,18岁,2012年10月10日就诊。主诉:左侧足跟部疼痛半月,加重2d。患者自诉半月前参加军事训练后出现右侧足跟部疼痛,劳累后加重,2d前越障训练后落地即痛,理疗1d后无效遂到我科诊治。查:根据经筋走行,沿足太阳、少阴经筋循行方向,于失眠次及失眠内检出4个痛性结节(即结筋病灶点),压痛(+)。M RI示;T1W1足跟部周围软组织肿胀,呈低信号改变。诊断为“足跟痛”。将以上结筋病灶点用龙胆紫标记,用斜刃长圆针依次行解结法治疗,术后无菌包扎3d,嘱勿沾水,1周后疼痛消失,行走自如。10 d后患者再次参加训练无疼痛,随访半年无复发。
足跟痛多由于跟部筋骨遭受长期的牵拉刺激而引起的足跟部慢性疼痛性病证。病因主要涉及足跟部滑液囊、脂肪垫、跟腱及腱膜以及走行于足跟部的神经等。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女性为多。在新兵军事训练过程中也是较常见的损伤。临床症状以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