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5|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足跟痛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141

回帖

77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5
发表于 2016-8-13 16: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患者均为本科收治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115例,女165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8岁,平均45;病程最长3年,最短1周,平均12.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本组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趾管综合征的诊断拟定。标准如下: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为体力劳动者,单侧或双侧发作。足底和足跟内侧疼痛,麻木,轻者步行久后出现酸胀不适,休息后消失,重者足底刺痛,麻木或蚁行感,足底或足跟内侧,可有胀硬感,或可拍及棱形肿胀,压痛。

       治疗方法:“经筋疗法”组

       取穴  根据经筋辨证论治,于足太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循行在足底的筋结点失眠次(位于跟骨结节处一足太阳、少阴经筋)、失眠前次(位于跟骨结节前方,跖筋膜附着处一足太阳、少阴经筋)、失眠内(位于跟骨结节内缘,胫神经跟支处一足太阳、少阴经筋)、女膝次(位于跟骨结节跟腿附着处一足太阳经筋)、公孙次(位于跟楔关节内侧缘处一足太阴经筋)处扪、摸、按、压,可检出一个或多个痛性结节或索条,即结筋病灶点,用龙胆紫标记。

       解结法   常规消毒皮肤,用0.5%利多卡因按层次浸润各点。用斜刃长圆针依次行解结,即关刺法:直刺到结筋病灶点表层,左右刮拨,以解除表层勃连;恢刺法:直刺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勃连组织深部,用末端锋刃向上挑拨切割,松解周边黏连。出针后行拔罐疗法5 min,将瘀血清除。术后无菌包扎3d,嘱患者患处3d勿沾水以防感染,10 d治疗1次,不愈者可重复治疗。

       所有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评定:本组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趾管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无肿胀,站立行走无酸胀疼痛,无麻木感。好转:局部肿痛减轻,步行过多或站立过久仍有酸胀感。未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141例患者中,治愈108例,好转2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73%

      病案举例:案1.杨某,女,57岁,2012628日就诊。主诉:左侧足跟部疼痛半年,加重1周。患者自诉半年前参加徒步后出现左侧足跟部疼痛,晨起重,活动后减轻,劳累后加重。经理疗、贴敷后无效遂到我科诊治。查:根据经筋走行,沿足太阳、少阴经筋循行方向,于失眠次、失眠前、及失眠内检出6个痛性结节(即结筋病灶点),压痛(+)X线片示:跟骨骨质增生。诊断为“足跟痛”。将以上结筋病灶点用龙胆紫标记,用斜刃长圆针依次行解结法治疗,术后无菌包扎3d,嘱勿沾水,1周后疼痛消失,行走自如。1个月后患者再次参加徒步后又觉疼痛,于2012730日于失眠次、失眠内检出2个结筋病灶点,治疗后半年无复发。

      案2.王某,男,18岁,20121010日就诊。主诉:左侧足跟部疼痛半月,加重2d。患者自诉半月前参加军事训练后出现右侧足跟部疼痛,劳累后加重,2d前越障训练后落地即痛,理疗1d后无效遂到我科诊治。查:根据经筋走行,沿足太阳、少阴经筋循行方向,于失眠次及失眠内检出4个痛性结节(即结筋病灶点),压痛(+)M RI;T1W1足跟部周围软组织肿胀,呈低信号改变。诊断为“足跟痛”。将以上结筋病灶点用龙胆紫标记,用斜刃长圆针依次行解结法治疗,术后无菌包扎3d,嘱勿沾水,1周后疼痛消失,行走自如。10 d后患者再次参加训练无疼痛,随访半年无复发。

       足跟痛多由于跟部筋骨遭受长期的牵拉刺激而引起的足跟部慢性疼痛性病证。病因主要涉及足跟部滑液囊、脂肪垫、跟腱及腱膜以及走行于足跟部的神经等。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女性为多。在新兵军事训练过程中也是较常见的损伤。临床症状以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40

主题

141

回帖

77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16: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6-8-13 16:43 编辑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足跟痛与足跟部滑液囊、跟腱、跖腱膜以及胫神经分支密切相关。首先,这些部位在日常活动中承受极大的牵拉力,在非生理活动如高张力刺激下,易于在跟骨前缘形成损伤,出现渗出、黏连、瘢痕甚至钙化,且跟腱与跖腱膜之间、跖腱膜与足部其他肌腱、肌肉之间相互交织形成足底筋膜,损伤极易扩大。其次,跟腱与足跟部皮肤间、跟骨间布有皮下脂肪垫、向前延至足底腱膜,其内有弹性纤维组织形成的致密间隔分隔脂肪组织,形成一个个密闭的小房,具有强大的吸收震荡力的作用,有效地缓冲压力。但因过度负重、弹跳等,以及部分人走路姿势不正确,存在优势足,常导致某侧足部受力不对称而损伤,这种原因于新兵训练中常见,也是临床上足跟痛多单足发病的原因。第三,跟骨隆突和跟腱之间的间隙、跟腱与跟部皮肤之间的间隙充满滑液囊,以减少生理性摩擦,在非生理性活动或鞋子不合适可对滑囊产生挤压和摩擦等机械性刺激,反复损伤后出现渗出、黍占连、瘫痕甚至钙化,这在军事训练中也是极其常见的损伤原因。第四,位于足跟部的神经分支走行分布,解剖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描述。足跟部神经主要有两条,两条神经均走行于足内侧足底内下缘跖展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之间,无论是踢筋膜及肌腱还是脂肪垫及滑液囊损伤后均可刺激这两条神经及末梢,这一点有学者研究印证,发现核磁共振成像(MRI)下足底腱膜炎的特征是腱膜增厚并伴信号改变,周围软组织水肿,跟管狭窄、小神经的卡压。



      从传统医学角度分析  足跟痛一症属中医“经筋损伤”范畴。经筋理论认为,十二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经筋的反复劳损主要作用于肌腱与骨膜附着的着力点上,这些着力点易出现痛性结节条索和瘢块,瘢块形成而导致的黏连与瘢痕形成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及其附属组织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出现卡压经脉的横络,称之为结筋病灶点。解除这种顽痹的关键是分离横络。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结筋病灶点处的痛性结节或索条也就是所谓“横络”,此横络的形成必会引起足跟周围经络气血涩滞,这也是此证的中医病因。所以解决足跟周围经络不通的关键就是解除此横络的卡压。



      根据经筋循行分布规律,足跟痛患者损伤的病灶均沿足太阳、少阴、太阴经筋分布,如位于于足跟中央部的失眠次,位于足跟内侧的失眠内等。



       用长圆针于以上相关结筋病灶点处行“解结法”,既解决了周围的经筋结聚,“横络卡压”,疏通相关经络之经气,又松解了局部黏连、瘢痕,减轻了局部压力,达到从根源上解决此病的目的。



       本观察组治疗后均有效,但效果最理想为术后7一10 d,临床一次治愈率65.33%,总有效率93%以上,明显优于针刺对照组。实践证明,根据经筋辨证,选取结筋病灶点用长圆针以解结法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简单易操作,不受环境限制,尤其适于基层部队新兵训练伤的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2:14 , Processed in 0.34929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