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252例患者中,男134例,女11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平均41.2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25年。颈型105例、椎动脉缺血型78例、神经根型69例。 治疗方法:颈型颈椎病 (1)针具配伍:毫针、锋勾针。 (2)操作方法: ①毫针:取穴天柱,颈4,5,6夹脊穴,滞针手法,针刺感应强,隔日1次 ⑧锋勾针:取穴:天柱、大椎、天修、阿是穴(即在颈部明显的勾痛点)。每穴勾割2一3下,每周2次。 椎动脉型颈椎病: (1)针具配伍:梅花针、锋勾针、细火针。 (2)操作方法: ①梅花针叩刺头部颈部,各经重叩百会、四神聪、风池(双) ②锋勾针勾割颈3一5之间夹脊穴,百会、四神聪、攒竹、印堂、太阳、前顶、角孙、太冲、率谷,双穴者取双侧 ③细火针点刺颈3一5之间夹脊穴 神经根型颈椎病 (1)针具配伍:毫针、锋勾针 (2)操作方法: ①毫针:取穴:天柱(双)、大椎、颈3一5间夹脊穴。滞针手法强刺激,不留针。 ②锋钩针:为割颈颈3一5间夹脊穴、天柱(双)、大椎、天髎(双)、后溪、阿是穴每穴勾割2一3下,每周3次。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断治疗标准评估,本组252例经治疗,其中颈型颈椎病有效率98.1%、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率87.2%、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91.3%。 针具特点 新九针针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现根据师老新九针临床思想,就新九针治疗颈椎病常用配伍针具特点和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锋勾针:参照《灵枢》所记载的古九针之一的锋针和流传于民间的勾针二者结构特点研制而成。 针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左手食指、中指绷紧所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将针头刺入皮下(刺人时针尖与皮肤呈75°角),针头刺入后稍停片刻,将针体扭正(与皮肤垂直)将皮下白色纤维挑起然后上下提动针柄进行勾割。勾割完毕,将针体恢复到进针时角度出针,出针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 师氏细火针- 一般认为由(灵枢》“九针”中之“大针”发展而来。 针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持酒精灯,右手用毛笔式姿势持针,先烧针根部,然后将针徐徐提起烧灼针尖部,将针烧至通红在局部相应穴位速入急出,轻浅点刺。 师氏梅花针 根据(内经)中“毛刺法”“半刺法”“扬刺法”等针刺方法创制而成,并改良了传统梅花针。 针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尖对准叩刺部位,均匀而有节奏地运用腕部,“一虚一实”灵活弹刺,即作两次叩刺动作,针头只接触皮肤一次,所为“弹刺”是叩刺时针头接触皮肤,产生一种反向作用力使针轻微弹起,与此同时顺势敏捷提针,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典型病例 邓某某,男性,50岁,山西平遥人,职业会计,主症颈部僵硬3年,双上肢麻木1个月,现病史:因长期伏案工作3年前出现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症状逐渐加重,近一个月来因工作忙碌出现双上肤麻木来诊。查体:一般状况好,颈部皮肤光滑无压痛,无包块、无硬结。血压135/80mmHg颈部活动范围正常。椎间隙压缩试验(+),臂丛神经试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C5-6、 C6-7椎间隙不等宽,侧位片示:双边影征。斜位片可见C5-6, C6-7椎间孔缩小,中医诊为痹证。西医诊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