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1|回复: 0

太溪新论述

[复制链接]

488

主题

67

回帖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31
发表于 2016-10-5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盖中医学乃多学科之交叉而应用整体动态平衡观,即览观杂学及于比类,以诊治疾病之科学。而自仲景为伤寒杂病论,以评脉辨证而格物致知。设六经及脏腑等病脉证治,以论疾病,辨证一式及其法见于方技始。辩证遂作为中医各科所尊崇乃至作为临证之典范,惟仲景为该书,虽撰用了《素问》九卷及《八十一难》等等著述。并应用了经络府俞,但总数侧重方脉之著作,于针灸甚少论及,而针灸有毕竟有其“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及“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等针灸临床是所必须遵循之法则。不然,象十二经是动及六阳之手阳明是主津,足阳明是主血,手太阳是主液,足太阳主筋,手少阳主气,足少阴主骨及其所生病,以及标本根结,气街和开阖,枢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就难以仅用辩证而概括,故诊必别异比类实乃针家不可或缺之法。方能避免因辩证分型过细且不予综合,或奈难辩证而造成处方配穴之不便,盖分析与综合乃互相制约者也,分析的越细,就越需要高度的综合是也。

本文中之俞穴选择也基于同一道理,而援用了寓比类于其中之“五脏六腑,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中肾原太溪,并且认为该穴之取法,以 灵枢 所介者更为实际,附带谈了对得气有如鱼吞钩之体会以及内经之三部九候于临证之重要。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俞土。主久虐,咳逆,心痛如椎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痒,大便难,咽肿垂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

于兹可见,十二原以及肾原太溪之功用,若援类比物将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其下者,并少阴之经至胸中而散等理论参合,则太溪之治疗范围势必更广泛。

盖中医自由方技以来,至仲景为伤寒杂病论,以评脉辨证而格物致知,设六经及脏腑等病脉证并治,以论疾病,辨证一词始见方书,其法,为中医发展,做出极大贡献而为后世之楷模。惟仲景为该书,虽撰用了 素问九卷 及 八十一难 等等著述。并应用了经络府俞,但总数侧重方脉之著作,于针灸甚少论及,而针灸有毕竟有其“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及“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等法则,而终始又必经脉为纪,因而〔〔灵枢。终始〕〕指出:“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此等皆为针灸临床所必须遵循之根本理论。不然,象十二经是动及六阳之手阳明是主津,足阳明是主血,手太阳是主液,足太阳主筋,手少阳主气,足少阴主骨及其所生病,以及标本根结,气街和开阖,枢等。寓别异比类于其中之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则难以其他辩证概括或取代,因此,“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等论述,亦皆为用针者所不可或缺之指南。兹援引〔〔素问。示从容论〕〕之列以说明之。“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岁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此例,若不触类引伸,则易辨为:

一:厥阴根起于打敦,其经气与肾脉上会于巅顶而主筋,头痛筋挛乃厥经气之为病。

二:少阴根起于涌泉,为生气之原而主骨,骨重少气,乃少阴经气之为病。

三:太阴根起于隐白,与胃以膜相连,岁噫腹满,时惊,不嗜卧,乃太阴经气之为病。

因之就三经而施治。而同篇中之皇帝曰却对雷公之问作了如下之分析:“今予所言皆失,八风菀熟,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实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行气消索也,咳嗽燥冤者是肾气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故非法也”。明。张介宾著〔〔类经〕〕将注释为:“头痛者,以水亏火炎也;筋挛者,肾水不能养筋也;骨重者,肾主骨也;岁噫者,肾脉上贯肝膈,阴气逆也;腹满者,水邪悔土也,时惊者,肾藏志,志失则惊也;不嗜卧者,阴虚目不冥,病本于肾也,而言三脏俱行,故非法也”。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例仅调肾以治即可,否则,若不比类,倘面临“若视深渊,若逐浮云‘之疾,将若逐浮云而莫知其际,而舍本逐末。因此,“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即审视色脉予于分析,在加以综合,使类者比之,以尽格物致知之道,“以起百病之本’,而“治之极于一”如是则可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做到补泻勿失,用针稀疏,不然,将“不知比类,足以自乱”。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中医学乃多学科交叉而应用整体动态平衡观,以辩证论治,亦即,“览观杂学,及于类”的一门科学。而现代整个科学领域正在兴起的广泛设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科学思潮,其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于中医思维方式,以及现代全息模式与中医之诊治方法,却均极相似,认识论也给人以启示,即分析和综合是互为制约的,没有高一级得分析,就不能有高一级的综合,因此,随着中医辩证分型之越来越细,和其科学一样,高度的综合也就更加必须,否则,浩如烟海之证型,必为处方配穴之不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20:35 , Processed in 0.32141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