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2|回复: 2

火神派大揭秘

[复制链接]

438

主题

189

回帖

180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6
发表于 2017-8-25 18: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
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
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
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张伯叟经验治疗心痹(冠心病、心绞痛),温阳通阳善用附子、桂枝,特别是附子一味,既能温阳又能通阳,尤于桂枝。
四、附子配乌头
附子性大热有毒,能散寒燥湿,除痹温中,通阳止痛。乌头性温有大毒,辛散温通,能搜风除湿,逐寒开痹,破积散结;二药合用散寒袪湿功倍,除痹止痛效灵。
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苦痛;寒邪所干之胸痹、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细辛
附子温里扶阳,散寒滞通经脉。细辛外散风寒,内祛阴凝,温通肾气,开通诸窍。二药合用,温通宣散,彻表入膀胱经,彻里入肾经,相得益彰,共奏温阳散寒凝,蠲痰饮,暖胞宫之功。二药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功效,为止痛要对。
《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李杲:“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主要用于:
1、阳虚感冒,形寒肢冷,头身疼痛,骨节疼痛之症。
2、风湿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之证。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阳虚寒凝者。但有观察认为细辛有诱发心房纤颤之可能,故对有心房纤颤倾向者应慎用。
4、阳虚寒凝水饮咳喘,用为要药。龚志贤自拟扶肾蠲饮汤,用附子30克、细辛6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方中取附子温阳化饮,细辛散寒蠲饮之功,而有较好疗效。
5、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凝胞宫之痛经、闭经、不孕。如朱久之用治子宫寒凝不孕可获得温阳暖宫散寒凝种子之效验。


438

主题

189

回帖

180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6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18: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附子配花椒
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于:
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主要用于: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一物,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清66;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金匮》附子粳米汤,《扁鹊心书》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传言适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小半夏汤,《张氏医通》附子散。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阳无阴,走而不守,有回阳救逆之力。鹿茸壮肾阳,退虚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摄精固阴。二药配伍,相须互补,温命火填精髓,壮阳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阳痿遗精,宫寒不孕,久痢,久泻。白清佐经验用治此证每以鹿茸3克研末,熟附子15克煎汤送服。
2、风寒湿痹。
九、附子配艾叶
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
主要用于:冲任虚寒,经闭,腹痛等症。
十、附子配胡芦巴
附子配胡芦巴,二药皆能温阳散寒止痛,相配则效力更著。
主要用于:阳虚寒湿内盛之小腹及下肢冷痛等症。
十一、附子配麻黄
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二者相配,一攻一补,助阳解表,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
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麻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
另外,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
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要用于:
1、外感病,如支气管炎、哮喘、阳虚外感、寒性咳嗽等。
2、经络骨节病,如风湿痹证、面神经瘫痪、半身不遂等。王大经体会二药合用能增强温阳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药配伍治疗寒湿痹痛。
3、心血管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应用的方面很广,但鲜有用于水肿者。近年药理发现麻黄、细辛、附子三药配伍,能加强麻黄抗过敏反应的功能。
4、心肾阳虚咳喘。虚喘不忌麻黄,肺心病痰饮咳喘、水肿,可随证选用三拗汤、越脾汤、小青龙汤合真武汤加减有较好疗效。颜德馨治哮喘之偏于寒胜者,最喜冠此两味。董建华也善配用二药助阳平喘,对心肾阳虚,痰饮咳喘,或兼有外感风寒者,用之颇有温阳化饮、宣肺平喘功效,常又与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虚喘用麻黄的剂量宜随证酌定,有的体会虚喘用麻黄的剂量为治实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为宜。邱祖萍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故能茯效。
5、麻黄宣通寒滞提高心率以治标,附子温心肾阳气以治本,为治疗心肾阳气不足迟脉症的常用有效配伍。附子能提高窦房结功能并改善房室传导阻滞。范昌华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增加净麻黄60—120克,熟附子15—30克,并配伍细辛4—15克。范氏的经验用量可供参考。但有认为麻黄、细辛增加是拔苗助长。
6、陈耀堂运用二药治疗中风偏瘫属肝阳不足,阳虚生风者。
7、肾炎肾病属阳虚表寒之水肿、咳喘。
十二、附子配人参
附子善温阳散寒,具有回阳救逆作用。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二药配伍,互补协调,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阳,补益元气,回阳固脱,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
吴谦云:参附“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倾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者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柯雪帆:“回阳救逆的附子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是温与补的结合,又是阳与气的相互促进,有协同配合作用。单用附子温阳,虽一时阳气恢复,恐难持久。《伤寒论》有‘脉暴出者死’之诫。若单用人参,元气虽能恢复,元阳未振,阴寒之邪难以消散,有再次厥逆之险。参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绝之阳气。再者,附子辛热,人参甘平,二者相配能起协调平衡作用。”
主要用于:
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大汗、肢厥、息微、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2、寒湿所致骨节、胸腹疼痛诸证。
3、附子配人参为参附汤,以此制成的参附注射液,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救,使用方便,疗效更著。
4、祝味菊亦常用之认为这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的无上妙法。
参附相伍若用于扶阳复脉,附子宜生用;用以温经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
但因人参物稀价昂,近人经验,以黄精、甘草各一两或党参一两代替人参,可收到同样疗效。
十三、附子配黄芪
附子入心、肾,温补护阳,既温肾阳,又温脾阳。黄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气固表。二药合用,心肺双补,脾肾同治,补火生土,有温阳利水,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本草逢源》:“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主要用于:
1、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等症。
2、水肿,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等症。
十四、附子配茯苓
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肾散寒止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渗湿。二药配伍,温肾健脾利水,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
主要用于: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恶寒脉沉,或腹痛下痢。
2、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之证。
十五、附子配白术
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补火生土。白术补益脾气,温运脾土,燥湿利水。二药配伍,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利水,通经络之功,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
主要用于: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眩晕、便血及风湿关节痹痛等证。(注:术、附并用,若用于除痹,附子量宜大;若用于温阳,利水止泻,白术用量宜大。)
十六、附子配甘草
附子辛甘大热,能回阳救逆,其性峻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甘草甘平,具甘缓之性,与峻药配合能起缓和作用;有补中益气之功,与温热药相配,能增强温补功能;有解毒功能,能减轻附子的毒性。二药配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且甘草有补土伏火之功。实验证明甘草与熟附子一起煎煮使后者的毒性大为降低。
《景岳全书66;本草正》:“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主要用于:
1、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
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十七、附子配当归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阴之品。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药一散寒一补血,一温经一调经,一强阳一滋阴,互补为用,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并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二药配伍,补血而奏温通之功,温经而具养血之效,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
《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阳,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主要用于:
1、血海虚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痛经之属虚属寒者。
2、胸痹,心痛。
十八、附子配生地
附子温通心阳,而较刚燥,生地养阴,通心脉,而柔润。二药合伍,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济,阴阳两调。
主要用于:
1、用于治疗心脏疾病。陈苏生经验,生地黄强心,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心肌炎的消除。二药刚柔相济,削减附子之燥烈,发挥附子“是心脏之毒药,有是心脏之圣药”的配伍效应。附子温阳强心、生地滋阴强心,含有益于心脏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进组织复新,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故二药合伍对多种心脏疾病很是适宜。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且用为要药。张伯叟体会心律失常属寒热夹杂,阴阳互损之证,用附子配伍地黄、麦冬,常可取效。
2、类风湿关节炎用之颇宜。姜春华认为,生地黄,《本经》称之有“除痹”、“逐痹”之功。故治顽痹常用大剂量地黄,用至150克,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温痹清营,扶正驱邪,刚柔相济,疗效较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
3、慢惊风属阴阳两败之证,凉润有忌,温补有虑。二药合伍甚为适宜。程门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黄汤治之,可获良效。

438

主题

189

回帖

180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06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18: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附子配知母
附子温心肾阳气,温经止痛。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二药温阳寒润并用,相辅相成。气怯而津液不足者,于附、桂等温燥剂中,重用知母,使其无温燥之弊,而大有生津之功。
主要用于:
1、伤寒病人有津液不足者,二药温阳以生津,确有功效。
2、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之烦热、口干消渴、不寐均可选用。
3、凡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低热者,不论实热、虚热皆可应用,王大经认为知母滋阴清热,消肿,附子配知母,既能祛其邪热,又可制约附子之燥烈。
4、尚可治热病口渴欲饮而心阳不振。
三十二、附子配大黄
附子温心阳通脉,温脾阳助健运,温肾阳益火,温经散寒止痛。大黄荡涤胃肠积滞而泄浊,泻血分实热,清热解毒,祛血热瘀滞。二药寒温并用,温清并施,补泻兼顾,清热无伤阳之弊,温阳无劫阴之害,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通而拔邪,推陈出新,共奏温阳活血,泄浊解毒之功。“大黄与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症。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为非常之配伍。”清代医家徐灵胎指出"附子补火以温积寒,大黄通闭以除结热。寒热各制而合服之,是偶方中反佐之奇法也",方治"阳虚热结,心烦,恶寒汗出,便闭,脉沉者"。温病学家吴鞠通则将附子大黄用于寒疝之痛,称其配伍为"苦辛温下法"。清末四川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善用附子泻心汤加肉桂治疗淋症,他说:"方书多用利水清热之品,是治热结一法,而遗化精一法。余意方中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
主要用于:
1、肾阳衰微无以温阳化气利水排毒,湿毒滞留或泛滥均可选用。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属阳气虚衰者,用之得当,对缓解病情有利。附子大黄,寒热并用,温阳降浊。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
2、阳虚寒湿痹痛,血脉瘀滞,湿浊痹阻,又配伍细辛,取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有较好疗效。类风湿关节炎胃肠有积热郁结,大便干结,血沉增快者用之甚宜。张伯叟治疗痹痛日久,寒热错杂者,常将大黄与附子或乌头合用,取得很好疗效。
3、阳虚热痞,吐血衄血,口舌生疮,头晕痛也宜选用。常用附子泻心汤,取其辛通苦降,泄热消痞,温阳降火之功。
4、对寒疝、睾丸肿痛、睾丸鞘膜积液等有较好疗效。《止园医话》:“中医治疝之药,率用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枝核、山楂核、炒玄胡等,轻证疝气自当有效。甚则用附子,其效卓著。然以余之经验,最效之方,则为附子与大黄合剂。此种用药,系大寒大热同时并用,纵有古方,未免骇然。然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经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迅收特效。”
5、吕中体会,凡寒凝气滞,瘀积肿胀等病变形成之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用之颇效,配伍丹参效果更佳。疮疡红肿疼痛、胃脘痛、复发性口腔溃疡、尿路灼热涩痛、乳房肿痛、带状疱疹在应证方中配用三药有较好镇痛作用。
6、用于痢疾、泄泻:近代祝味菊先生用附子之温配大黄之攻下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伟,尝谓:治阿米巴痢疾虽用芍药汤最验,但必须与附子、熟大黄共用,效力方著。常用处方为黄附片(先煎)、当归、芍药、桔梗各12克,制大黄、肉桂、花槟榔、煨木香、陈枳壳各9克,黄连4克,炙甘草6克。章次公也善用二药合伍再配白芍、杏仁、桔梗、当归、地榆、马齿苋、炮姜治下痢腹痛里急,颇有疗效。
7、董建华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对年老肾元早衰,肢体发凉,脉沉细无力,即于活血通络方中加附子。一则取其温肾助阳,二则取其温肾化饮而痰浊自消。又加熟大黄与附子相伍,一寒一热,相得益彰,协增疗效。
8、祝味菊又善用二药相伍治疗顽固性荨麻疹,也是取其温阳活血泄浊之功。常用处方为黄附片(先煎)、黄芪、白芍、海桐皮各12克,生大黄、黄芩、防风、乌梅各9克,黄连3克。徐仲才治疗慢性荨麻疹寒热夹杂型,用附子泻心汤意,重用附子以振奋机体抗病能力,寓温阳于寒凉之中,寒热并行不悖,攻补各奏其功。
9、张伯叟治疗老年冠心病凡心阳不足,兼有胃肠积热或瘀热互阻者,用附子合大黄。
10、贾何先、王辉武经验,附子配大黄治咯血、胸痛、泄泻。寒凝络阻之咯血,阴结不通之胸痛,沉寒痼冷之腹泻,皆可用之,一热一寒温通并行,性味功用虽相反可促使相成而收功。
11、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尿毒症、慢性阑尾炎、慢性结肠炎、肾功能衰竭、晚期肿瘤等,凡见阳虚寒积、瘀滞不解者,均可使用。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应用,应注意:凡大便稀薄者,用制大黄;而大便秘结者,用生大黄。
三十三、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温燥烈,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黄连为苦寒泻火解毒之要药,尤长于泻心胃实热,止湿热痢疾。二药合用,一热一寒,寒温并用,补泄兼施,辛开苦降,阴阳相济。即王旭高所谓:“黄连配附子能交水火于倾刻。”而尤在径认为:“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黄连配附子,出自《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主要用于:
1、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脘腹痞闷作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而兼见阳虚不固,汗多恶寒,肢冷脉弱等症。对慢性胃炎属胃阳不足,湿热中阻用之较宜。
2、咯血、呕血、口疮、口糜、心烦不寐、足胫冷等属上热下寒者。
3、脾肾阳虚湿热蕴结,寒热夹杂之慢性泻痢也用为要药。
3、湿温后期便溏。湿温后期,发热稽留不退,湿阻中焦,腑气失和又致大便溏泻不实,治疗颇为棘手,此时若用附子配黄连,参入方中,可收意外之效。黄连燥湿泄热,附子辛热温阳,可鼓舞中阳,透热外出,又可反佐黄连厚肠胃而止泻。
4、小儿肢冷无汗,渴饮尿多之夏季热,疗效也很好。(贾何先、王辉武《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 1986年 145-146页)
5、心悸属寒热错杂,阴阳互损,用之甚宜。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小剂量能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二药温心阳清心定心悸作用较佳。张伯叟善用二药合伍治疗寒热错杂之心律失常而感心悸。
三十四、附子配柴胡
附子温补心肾阳气。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二药合用,温阳助疏达,条达助温阳,相辅相成,共奏温阳疏肝条达气机之功。此为祝氏的配伍用药经验,是祝氏配伍运用附子最多的独特经验。
主要用于:
1、祝氏治寒热往来之疟疾用附子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有较好疗效。
2、肝肿大胁下胀满,祝氏又配当归、芍药,重者加三棱、莪术,可使肝大缩小。
3、祝氏用三药合伍配控涎丹、丹参、桂枝、白芥子、白芍等治疗胸膜炎胸膜积液有一定疗效。
三十五、附子配栝蒌
二药相反,经验不一。
1、张伯叟经验,二药相伍,温阳宽胸,用治胸痹属阳虚寒凝者,疗效甚佳,并未见到毒副反应。因附子与乌头虽属同一植物,但毕竟不是一物。古人只论乌头反栝蒌,未云附子反栝蒌。
2、祝氏经验,《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甚效,近世所谓风湿性心脏病颇类乎此,并认为若再加附子等振阳之品,其效更彰。
3、黄增峰经验,附子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胆石症有独特疗效,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4、施奠邦曾遇见一全身关节疼痛患者,伴胸闷不适,投附子栝蒌后,病人心中懊憹,恶心脘痛,呕出大量咖啡样液体,大便潜血试验强阳性,这可能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但前人有过记载,应该注意。
三十六、附子配茵陈蒿
附子助阳散寒,长于温肾暖脾。茵陈蒿清热利湿,专于退黄。二药配伍,互补为用,攻补兼施,茵陈蒿得附子则阳复湿消,利湿退黄之功明显,而避苦寒伤阳之弊。
主要用于:黄疸属于寒湿阻滞者。
三十七、附子配栀子
附子辛温大热,走而不守,温阳散寒止痛;栀子苦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二药一热一寒,一温一清,清热而不伤阳,温阳而不助热。
主要用于:胸腹疼痛见寒热错杂,脉细数而舌淡白,但口苦而小便清,阵痛反喜按,内热肢反凉,用辛热走散之附子,配苦寒解郁之焦栀子治此症最为合拍。
三十八、附子配瞿麦
附子辛温大热,归脾肾二经,功能祛寒助阳,温肾止痛。瞿麦苦寒,归小肠经,功能清热通淋,活血通经。这两味药同用显然是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但又是很少见的配伍。附子配瞿麦早见于《金匮要略》栝蒌瞿麦丸(附子、瞿麦、栝蒌根、茯苓、淮山药)。后世对此方误认为是治疗水肿的利尿剂,或认为与肾气丸功能相近,因而未被重视,近代临床上将附子瞿麦这一药对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排尿不畅,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又发现石竹(瞿麦为石竹科植物)根对人体膀胱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因而栝蒌瞿麦丸这一方剂从新受到重视。
三十九、附子配龙胆草
附子温脾阳助气化强肝用。龙胆草清肝胆湿热实火,解毒。两药大辛大热与大苦大寒并用,辛以开通,苦以泄降,寒以清解,温以暖肝,相反相成,共奏温阳清泄,强肝解毒之功。
主要用于:
1、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或素体脾阳不足,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服苦寒之品,清泄太过而伤阳。湿热见证中有畏寒便溏,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者,用之有温阳清肝解毒降转氨酶之功。药理研究认为,温阳扶正可激化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陈苏生认为二药温养强肝治慢肝有效。有的则用龙胆草或与制川乌,或与桂枝配伍,治疗阳虚湿热蕴结之慢性肝炎。
2、王大经体会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阳虚而兼有肝阳上亢者,其降血沉效果也好,多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兼有高血压者。
四十、附子配石见穿
二药温阳散寒与祛风活血并用,增温通止痹痛之功;温阳与解毒并施,增解毒之效。
王大经体会,石见穿清热解毒,对降低血沉有一定作用,凡类风湿关节炎偏寒型而血沉快者,或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者,两药同用,寒热互济,效果较佳。
四十一、附子配全蝎
附子温阳祛寒,通经止痛,全蝎熄风止痉,祛风通络止痛。二药合用,温阳以熄风,取日丽风自和之意;通阳以开痹,取阳通阴寒自散之旨。
主要用于:
1、祝氏常用附子与全蝎同用治疗抽搐。
2、阳虚寒湿痹痛顽麻、偏头痛也用为要药。
此外尚有:
附子配橘核、川楝子治疗寒疝作痛。厥阴之脉络阴器,厥阴失于疏泄,加以中阳不足,气虚下陷,而致疝气作痛,治当祛寒疏泄。橘核、川楝子以疏泄,附子以祛寒,使阳气盛而寒气祛,疝痛自解。
附子配鹿角、仙茅、仙灵脾峻补元阳、温补督脉。治疗督脉为病,背强而厥,以及代谢低下之疾病。
附子配白薇、银柴胡治疗低热、虚热,表现为形寒怯冷,虚汗倦怠,而用一般退热药无效者。
附子配小柴胡汤治疗恶寒发热日久不解。虚人外感后正不胜邪,身热不退,邪难外透,若投辛温发散多易伤阴,予辛凉解
表又恐遏阳,惟宜投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少入附子安中托邪,方为两全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8 13:58 , Processed in 0.29525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