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医眼针疗法是著名的针灸专家彭静山教授独创的一种优秀的微针疗法。通过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根据变化及辨证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与中医眼针疗法相关的理论众多,五脏与其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联系,无论何种学说都离不开五脏这个核心。而且五脏使各种学说之间相互协调,为中医眼针疗法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眼针疗法;五脏中医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针灸专家彭静山教授经过近30年的钻研,根据后汉华佗“观眼识病”的方法,总结60余年的行医经验,独创的一种优秀的微针疗法,亦称“彭氏眼针”。该疗法通过观察白睛形色丝络显现,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然后根据脏腑在眼周的分部,用微针进行针刺治疗。与中医眼针疗法相关的理论众多,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五轮学说、八廓学说、五经部位学说、五原膜学说等。但无论何种学说,都离不开五脏这个核心,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太平圣惠方》中说:“明孔遍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内经》中也有精辟论述,《灵枢·大感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山此可见,五脏是中医眼针疗法理论基础的基石。1五脏之精上注于目 五脏之功上达于目1.1肝脏象与目 目是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说:“东方青色入通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如果肝脏发生疾病一定会通过眼睛显现出来,可通过辨证,进行治疗。故《仁斎直指方》说:“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受血而能视,”肝血充盛,上荣于目,目得以滋养,则视物清晰;反之,目失所依,则出现目涩,夜盲,近视等症。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小滞,散而不郁的作用。“气能行血”,推动血液上行于目;“气能生血”,滋养于目。全身气机正常,则目的气机调畅,故《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川二和则目能辨无色矣”。“泪为肝之液”,肝脏功能正常,泪腺分泌适度,则泪对眼睛起到濡润和保护的作用,肝脏发生疾病时则两目干涩。胆附于肝,构成表里关系。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汁。《审视瑶函》中说:“神膏者,目内包函之膏液……,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升发于上,积而成者,方能涵养瞳神。此膏一衰,则瞳神有损”。因为肝与胆在生理上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肝病常影响及胆,若进而影响“神膏”的生成,则可患目疾,且肝胆之病亦呈现于目。1.2心脏象与目 心在体合脉,且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说:“心主血”。《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中说:“诸脉者,皆属于目”。可见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上灌于目,则“目得血而能视”(《河问六书》),若目昏,橄络浅淡则心血不足。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观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目者,……神气之所生也。”然而,不论单从心谈神明,还是从脑及心论神明,神明之用都与心主血脉相关。可见,目得心之神方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因为眼为心之窗,所以望眼则知心的变化。心与小肠相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具有补充心血量的作用,从而维持目的正常功能。因此,心、小肠受病上传于目。1.3脾脏象与目 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目得脾运化之水谷精微方能视物精明。《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水液输布均匀,则目得濡养。反之,如《兰室·秘典·眼耳鼻门》中说:“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因此,观目之荣亏可知脾之病变。脾主升清,清阳温煦于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清阳出上窍”,清阳之气升达目窍,则目窍通利。目窍小利,则脾脏患疾。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脾可使血液在目内正常循行,若目出现出血性病变,则为脾失统摄。脾主四肢肌肉,司眼睑开介。胞睑肌肉失养,则无法自如开合,导致胞睑下垂。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气血津液化生的基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出入有序,眼目自如。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可见脾胃与目关系密切。1.4肺脏象与目 肺主气,司呼吸,且通调水道。肺通过呼吸作用与自然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清气,是人体一身之气的主要来源。正所谓气和则目明,气不足则目失养。肺又能通调水道,即指肺的宣发肃降运动对体内气体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之宣降正常,则血脉通利,目得卫气和津液的温煦濡养,卫外有权,目亦不病。若目病,如脱状,则为肺气不足,肺气上逆的表现。故《灵枢·决气篇》中说:“目病虽多山肝,但常统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要的功能是传导糟粕,若大肠功能障碍,糟粕阻滞,肺气不通,则导致目病。1.5肾脏象与目 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目系内通于脑,精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充沛,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锐。故《灵枢·海论》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肾主水,是指肾有维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肾主水的功能正常,则目得其润。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中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上渗于目的津液即指目外之泪和目内之充养之液,与肾密切相关。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主要有贮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依赖肾气的盛衰,若肾气衰,膀胱气化失司,水液潴留,则上泛于目。2五脏及其表里之经上联于目2.1肝及其表里经与目的联系 《灵枢·经脉》中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目系在视衣内分布网络,当所视物体光线通过眼内组织到达视衣,目视,入脑,即能辨色视物,此生理功能的发挥,正是肝脉联络了眼与脑的结果。且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经别散于面,也系于目系。2.2心及其表里经与目的联系 心在经络为手少阴经,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且与其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的支脉,“抵鼻,至目锐毗,斜络于颧。”这二经与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3脾及其表里经与目的联系 足太阴脾经与目虽无直接联系,但与其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与目关系密切。《灵枢·经别篇》中说:“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还系目系,介于阳明也。”2.4肺及其表里经与目的联系 手太阴肺经与目无直接联系,但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通,而足阳明胃经又与目相连,所以手阳明大肠经与目间接相关。肺、大肠的改变通过经络表现于目,环目循经取穴可起到治疗作用。2.5肾及其表里经与目的联系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灵枢·经脉篇》中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而《灵枢·寒热病篇》中又说:“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因此,足少阴肾经与目间接相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