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4|回复: 1

脾胃与养生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67

回帖

155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8
发表于 2014-9-13 15: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4-12 16:10 编辑

脾胃与养生 (—)
脾胃为后天之本。所说后天,是指人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等几个阶段。之所以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其根源在于脾胃具有运化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气血凭其化生,人体凭其营养,人在出生以后,全赖于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不断地化生和输布营养物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饮食入口,通过食道,容纳于胃,经过胃的腐熟与消化,然后再经脾的运化。其中精微的部分布散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以供给机体的需要。所以说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后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故古人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分工合作的共同作用,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全身各组织器官中,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脾胃,认为它是后天之本,是强壮身体、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祖国医学中的“胃”,似乎与现代医学中的胃基本一致,它有接受食物和“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而祖国医学的“脾”,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脾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从解剖生理角度来看,“脾”似包括所有与消化、吸收有关的器官,如胃、胰、肠等,以及与代谢有关的器官如肝脏、肌肉等。因此,在功能上,“脾胃”似乎大于消化系统。
祖国医学认为,胃属腑,脾属脏,二者相表里。消化过程虽然主要是在胃内完成的,但胃肠道所吸收的营养要素要转变成气血律液等物质,并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所利用,还要靠脾的化生与输布。当然,肝脏对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疏泄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脾不但运化“精微”和“水湿”,而且还有荣养四肢筋骨肌肉的重要功能。
“气”也是中医的一个概念,代表着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胃气一般就包括了消化功能、全身健康营养状况、机体的代偿功能和免疫功能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保护胃气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能养五脏之气;而百病皆由“胃气衰而生”;如胃气败绝,人的生命也就停止。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体要维持生命,必须一刻不停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吸收养分,排出废物,这就是所谓新陈代谢。胃肠道则是这种物质交换的重要门户之一。脾胃功能不良,人体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疾病即乘虚而入。故有“胃气不伤,百病皆愈;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之说,通称脾胃之气为后天之气,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那么,什么是先天之气呢?中医认为肾气即为先天之气。肾气是胃气的根本,而胃气又能滋养肾气。倘若先天之气不足,也可由后天之气来调养。临床上通常采用“补肾不如健脾,治病当以健脾为先”的治疗原则,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而内在元气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老人的养生防衰保健中,保护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健脾胃有助于防病抗老。健脾扶助正气,既能抵御和清除外邪,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养生学认为,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是引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健脾扶正,增强机体防御机能,便可纠正这一偏颇。人参、白术、茯苓等补益药物,能增强脾的运化,健壮身体,防病抗衰。
二是调理脾胃能促进代谢。脾胃是脏腑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养生学认为,人到老年,分解性代谢大于合成性代谢,有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故体力衰退,渐见衰老。老年人能量不足,可选用补气健脾药物,来恢复胃肠道消化吸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能量代谢。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以及灵芝、大枣、玉竹、苍术、枸杞子、柴胡等,均有此等功效。同时可选用增进集体分解性代谢的药物,加速病理产物的排泄。如用牵牛子通利二便,茯苓、白术能降低血糖,丹参能降胆固醇,加速分解代谢。
三是培养后天,弥补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与脾肾关系最密切。以后天弥补先天,补益脾胃,就能为肾脏精气的充盛打下坚实的基础,延缓人体衰老。
在生活中,肠胃问题非常普遍。我国每年死于肠胃病的人数就达30万人。肠胃疾病以其发病率高、患病时间长、难以完全根除等特点,长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肠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什么原因使得肠胃问题如此严重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肠胃问题的发生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肠胃健康探索之旅!
生活中影响肠胃健康的因素有:年龄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体质因素,其它因素:如吸烟、寒冷、炎热、放射、细菌等。
我国脾胃健康的现状:据统计,我国肠胃疾病发病率约为10~12%,其中约有40%的患者长期受到肠胃病的困扰。另有报道,我国每年死于肠胃病的人数就达30万人。
维护肠胃健康的重要条件:预防肠胃道健康要及早着手,提高肠胃抵抗力,促进消化道功能,以预防肠胃疾病的发生、发展。
预防属《内经》“治未病”范畴。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内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全面地调摄形与神,防止“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与中医预防学有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养生的方法也是中医预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此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
●未病先防,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的养生保健措施。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侵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同时又是导致多种外感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顺应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性,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机体脏腑器官组
织的统一,提高生存质量。故《千金方》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既病防变,调节阴阳平衡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发生后,通过采取措施以防病情传变及促进康复的方法。疾病发生后,要及早诊治,防止表病传里,轻病转重。此正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初期病在皮毛,渐次入肌肉、筋脉、骨髓。伤寒有六经辨证,从太阳传变至厥阴;温病则有卫气营血辨证,由卫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病,由于其邪势鸱张,内犯脏腑或经络。或遭遇创伤,均可致机体伤残,《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揭示了防止疾病的传变在预防学上的重要意义。当病邪初犯,机体正气尚盛,此时治疗,不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内经》养生思想就十分重视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与否的关系,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脏腑阴阳气血协调,人体才会健康。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的产生。而气血逆乱、阴阳偏颇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皆为主要的病理环节。因此,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即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
●病后防复,调理情志、脾胃 “防复”,就是防止疾病的再次发作。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应谨防疾病反复。对此,中医预防学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有益措施。《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此期调养情志、调理脾胃就显得尤其重要。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3 15: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4-12 16:06 编辑

      1.调理情志 “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一般情况,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则会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受程度即成为致病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让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心理因素。
      2.调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全靠脾胃的供给,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而不合理的饮食,能伤害脾胃之气,影响水谷的运化和吸收,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疾病。《内经》很注重饮食的调节,强调饮食定量,不可过饥过饱,《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要求饮食定时,不可贪味多餐,食物冷热要适宜。做到“谨和五味”,不可偏食。《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李东垣在《灵兰秘典论》中说:“善治斯病者,惟在调和脾胃……则慧然如无病矣。胃中元气得舒伸也。”可见脾胃调和,正气充旺则体质强健,抗邪抗病能力强。
       综上所述,养生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预防疾病也可以达到养生的某些目的,中医学防病保健的主导思想,亦即《黄帝内经》养生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二者相辅相成。
       中国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长夏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春清、夏调、秋补、冬防,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平衡。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 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输、分布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人体在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难免会吸收有害物质,因此在运用养生保健产品同时,应考虑到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产品运用不能千篇一律。
      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到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春清 春季大地生机勃勃,人体气血流畅,全身脏器组织功能易于恢复,宜扶助人体正气,清除一冬所纳入的多余物质。春季易受风邪,五行属木,迎风流泪,伤目,口味发酸,易怒伤肝胆,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胆火旺之保健品。以养肝调肝清除肝火为主,辅以增加营养。
●夏调 夏季温热易受暑邪,五行属火,耗伤津液,常发汗影响小肠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红耳赤,口舌生疮,因此宜降心火,调理心志。夏中时节,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食欲不佳,易伤心脾,一般不宜大补,而宜调节元气,调理脾胃,气血运行通畅,脾胃之气充足,因此身清气爽。
●秋补 秋季气候渐趋凉爽,燥气当令,人多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易伤肺津,宜滋阴润肺。如果经春清夏调之后,身体运行正常,这时需要补充适当的营养,使气血充盈、阳生阴长、形体壮实。而许多的补养食物中含有过多的糖、脂类、蛋白、激素等,因此选择上要有尺度,在合理饮食后加服保健食品。
●冬防 人的一生离不开养生,尤其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更应特别强调养生。这是由自然界的规律决定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谓冬藏对于人类来讲就是要保养精气。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的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
然界的变化。中国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便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引发各种疾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气旺,即“火力”旺呢?关键性的一点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这种情况,人们常称之为“火力不足”,即中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虚”。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但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寒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中国医学认为,冬虫夏草有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之功效。它富含钙、磷、铁、锌、钾、镁等37种无机元素。中医所说的“虚证”,经现代医学发现,与锌、铜、铁、锰有关。虫草补肺益肾、滋补强壮,于铁、锰含量高有关;另外,虫草里锌、铜之比为1:5,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虫草中含磷较高,有催眠、镇静等神经调节作用;硒被称为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虫草中硒含量为0.34ppm,比富含硒的中药黄芪高3.3倍。
       此外,还有一种疾病,在寒冷的冬季多发,并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那就是:骨质疏松症。
我国目前已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高达5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50岁以上的老人。老年期的骨质疏松症实际上是人体长期缺钙的一种后果。一般而言,男性32岁、女性28岁以后骨钙就开始流失,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流失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到60岁时已有50%的骨钙流失掉,因而预防骨折,防止骨质疏松,补钙要从现在做起。所以,饮食营养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每日应摄取1200毫克钙质,成年人则每日应摄取800毫克钙质,同时要多摄取维生素D,帮助身体更容易并且更有效地吸收钙质。所以,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问题是及时的补钙,补好钙,补足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7:25 , Processed in 0.43694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