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17|回复: 2

常用调气针法,大接经疗法及与通关过节法区别

[复制链接]

488

主题

67

回帖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31
发表于 2014-9-13 1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2 14:20 编辑

常用调气针法
毫针刺入腧穴后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促使“气至病所”的方法叫做“调气”。笔者在多年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对调气针法略有心得,现总结如下。

1 常用调气针法
1.1 循摄调气法
  《金针赋》说:“循而摄之,行气之法。”《针灸问对》说:“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操作:用押手大指、食指、中指三指腹在所刺穴位的经脉循行路线上下往来轻柔循按,促使经气运行,气至病所。临床上多用于经气不足,得气后经气运行缓慢的虚证病人。
1.2 弹针调气法
  《针经指南》说:“弹者,凡用针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如泻,不可用也。”《针经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弹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弹针,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操作:用大指甲轻弹针柄,促使气至病所。临床常用于虚证难于得气,气行缓慢者。
1.3 针向调气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转针向左气自左,转针向右气自右”。操作:得气后针尖朝向病所,刺手施以行针手法,以催促气至病所。本法多与其他调气手法配合运用,如按压调气法、推捻调气法等。
1.4 按压调气法
  本法分为刺手按压法和押手按压法两种。
  刺手按压法:《针灸问对》说:“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如诊脉之状,毋得挪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细细吹气五口,故曰按以添气”。操作:针刺得气后,将针不断地向下轻轻按压,逐渐加深,每次按压时嘱病人呼气5次。临床多用于虚证,经气运行迟缓者。
  押手按压法:《金针赋》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至疼痛之所”。操作:针刺得气后,押手按压在所刺穴位上方,刺手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可使经气下行;押手按压在所刺穴位下方,刺手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可使经气上行。本法多与针向调气法配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1.5 推捻调气法
  《针经指南》说:“推之则行”,“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操作:针刺得气后,针尖朝向病所,拇指向前均匀有力地推捻针柄,推至拇指指腹后横纹时,便轻轻退回,反复施术直到气至病所。本法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调气针法之一,广泛用于各种病症。
1.6 运气调气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操作:针入行六阴数,慢按紧提6次,得气;扳倒针头,朝向病所,令病人吸气5口,使气至病所。临床上多用于疼痛诸症。
1.7 逼针调气法
  《席弘赋》说:“逼针泻气须令吸,若补随呼气自调。”《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推而按之者,是用右手捻针按住,近气不失,则远气乃来也”。操作:针刺得气后,刺手持针压住不动,欲气上行针尖朝上,欲气下行针尖朝下,同时,医生全神贯注,意念凝聚于针,逼使经气运行。本法与刺手按压法都有按压动作,但本法只按压而不使毫针深入,刺手按压法则不仅按压,而且逐渐深入。临床用于虚、实诸证。
1.8 捣针调气法
  《金针梅花诗钞.导气》说:“捏持针柄,不进不退,但又如进如退,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有如杵臼,亦如雀之啄食”。操作:针刺得气后,针尖略朝向病所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反复进行,促使气至病所。本法多用于实证或体质壮实者。
1.9 通关过节法
  《金针赋》说:“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本法有促使经气通过关节,直达病所的作用,用于关节阻滞,经气不能通过者。具体方法有4种。
  青龙摆尾 《金针赋》说:“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舡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操作:针尖朝向病所斜刺,得气后将针慢慢左右摆动,促使经气通过关节,直达病所。
  白虎摇头 《金针赋》说:“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操作:直刺进入深层,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边摇边提,同时押手按压针穴另一端,令经气通过关节,到达病所。
  苍龟探穴 《金针赋》说:“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操作:针刺入穴位后退至浅层,改变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层、中层、深层逐渐加深。有如苍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
  赤凤迎源 《金针赋》说:“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上下左右,四周飞旋”。操作: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上提至浅层,摇针候气,再插入中层,提插捻转,一捻一放,有如凤凰展翅,迎风飞旋。
1.10 添针调气法
  《金针梅花诗钞.导气篇》说:“添,即在同一经脉中再增添孔穴进针,以助经气运行。”操作: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经气不能上达头面时,可再刺该经的曲池、肩?辅助之;刺足阳明胃经内庭穴,经气不能上达胃脘时,再刺该经的足三里、髀关辅助之。本法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尤其是刺四肢远心端穴位,令针感向头面躯干传导时。
1.11 局部扩散法
  操作:针刺得气后,均匀地捻转、提插,促使针感缓慢向四周扩散。如同一石掷入池塘,波浪逐渐层层散开。根据笔者临床观察,本法治疗局部病症效果良好,如胃痛采用本法针刺中脘、梁门,腹泻采用本法针刺天枢、关元,腰痛采用本法针刺肾俞、大肠俞。
1.12 搓针调气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八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操作:针刺得气后,针尖略朝病所,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数次。临床多用于实证和体质壮实者。施术时注意切忌搓转太紧,以防滞针。若出现滞针,可反向捻回,辅以局部循摄。

2 调气针法机理浅析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这里的气至,不仅指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得气感应,而且还包括得气感应行至于病所。气至病所是针刺取效的基础。要达到气至病所,除了定穴准确,操作熟练之外,还必须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去“调气”。可以说,调气是针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如《灵枢》所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刺节真邪论》);“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终始篇》)。
  体质虚弱,或患有各种虚证的患者,由于气血不足,脏腑虚衰,经脉之气相对薄弱,因此,针刺时较难得气,得气后经气运行缓慢,甚至停滞不行。对于这一类患者,在调气时手法宜轻,刺激量宜小,可用押手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循按,或用手指弹击针柄,或用刺手将针轻轻下压,以激发经气运行,进入病所。循摄调气法、弹针调气法、刺手按压法均属此类。
  体质壮实,或患有各种实证的患者,由于正气未衰,气血旺盛,脏腑经脉之气奋起而抗邪,因此脉流滑疾,针刺相对容易得气,得气之后经气运行较快,并且能耐受较大刺激量的调气手法,可以采用大幅度提插捣针,或朝病所单向搓捻,或用龙虎龟凤等强刺激调气手法,催促经气迅速行至于病所,以期早日康复。捣针调气法、搓针调气法、通关过节法便属此类。
  根据经气运行、针感传导的一般规律,为了控制针感沿经脉传导至病所,还可将针尖朝向病所行针推捻,或得气后针尖朝病所,将针按住不动,或用押手按压在针穴的另一端,施以捻转、提插手法,或令患者呼吸以助之。针向调气法、推捻调气法、逼针调气法、押手按压法、运气调气法均属此类。上述调气针法可用于虚实不明显、一时难于辨别,或虚实夹杂,或无须辨别虚实的患者。
  针感的传导,从躯干、近心端向肢末、远心端容易出现;从肢末、远心端向躯干、近心端难以出现。在针刺四肢远心端穴位,针感不能向躯干方向传导时,可沿经脉增添穴位针刺,以激发经气向躯干传导,如同铁路沿线设置车站,确保列车畅行一样。添针调气法便属此类。在病变附近取穴时,采用局部扩散法,得气后均匀地捻转、提插,可使气至病所。


附《针道》录音整理(三)

而烧山火透天凉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些我们道理虽然明白,但下面还有:得气守气辨气。所以扎针容易得气难,得气容易守气难,守气容易辨气难,辨气容易驭气难。得气之后气容易走,比如病人一接电话一分神这个气就失去了.守气,需要病人的配合。
辨气,要分正邪,所谓谷气来者徐而和,邪气来者紧而急,这是第一个境界,临床上大部分人都能做到,邪气来者紧而急,这个邪气还要分风寒暑湿燥火,这个比较困难,如果你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很难做到。如果受风针下不光是紧而且有滑象,寒不光紧而且吸针,暑呢其气最为暴烈,张凤逵《伤暑全书》里谈得非常好,叶天士对他称赞有加;燥,《思考中医》和王绵之的《方剂学讲稿》有详细区分凉燥和温燥,我们这时候的燥类似于春季之风温,所以那个脉比较浮大,这时候的凉燥应该用辛甘温润,针下辨气,其气介于寒和风之间,不润。凉燥如果用甘寒滋润的话,必然留下长时间的咳嗽,而且这种咳嗽越来越往下,火邪,其气难以形容。
驭气乃是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当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张缙教授说:“得气之后这个气我让它往哪走就往哪走,指哪打哪。”这就叫做驭气。要做到这点,除了烧山火透天凉,还要有通关过节法,《金针赋》下面的龙虎凤龟,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我的体会是两者结合起来用,特别是在通过大关节,先用青龙摆尾后用白虎摇头,通关过节非常快,至于凤凰展翅和苍龟探穴,在通关过节时用的不算多,特别是凤凰展翅,关于是补法还是泻法有大的争议,当然它的确有导气的作用包括透天凉,苍龟探穴,用这个是在病人得气非常难的时候,苍龟探穴,钻气四方,中间不得气四方可以得气,四方得气可以引气入内,达到得气。
烧山火配合通关过节可以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气至病所。做透天凉时一定注意,气得寒则凝,我当年治一个胆囊炎患者,脑袋里想:炎症,泻法。当然慢性胆囊炎不一定用泻法,用透天凉后,第二天病人来了,说小刘啊昨晚一晚没睡好,上吐下泻。我一诊脉,坏了,这个病本身已经用过大量消炎治疗,寒凉太重,补泻反则病易笃,马上用温补法,从此之后透天凉不敢轻用。因此我们《内经》要好好的看。这就是驭气。
再举个例子,2000年我在青岛参加“针灸疑难杂病会议”的时候碰到张士杰老师,我问他:“老师扎太溪穴有如鱼吞钩的感觉,什么叫如鱼吞勾?”张老说:“你在太溪穴上用不同的指力,就会得出不同的手法,然后配以阴阳五人,会有更大的疗效。后来我到烟台,有个小女孩头疼,扎了满头的针还加上内庭,我问大夫说是阳明头疼,但她疼痛是在两眉之间,一诊脉,才知道是吓着了,他妈也不知道她被吓着了,后来问她,她说那天看到好大一只狗。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乱时间长了定会伤肾,给她用太溪穴,通关过节,往上走,过了膝盖就快了,到腹腔的时候小女孩说分成两只,一支到心脏,一支循着后面走,到心脏的那支,小女孩说那感觉就像拨云见日啊(众笑)。往上走的这支经过印堂,小女孩接着就不头疼了。到达印堂之后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走直到百会,与后面循着膀胱经走的这支在此会合,后来我一想,百会,百脉交会之地也。孙思邈言: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所以我们对腧穴的命名上要进行深究,黑龙江祖国医学研究院高式国教授的《针灸穴名解》和安徽中医学院周楣声教授的《针灸穴名释义》对穴名的阐释非常好,有些是从治疗上讲的,如风池风府,神门神道......
这是驭气,谈到驭气,就要说到循经感传,循经感传,这是王雪苔教授命名的,今年已经去世了。其理论根据在《灵枢》里: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结则皮肤疼。张善忱老先生的一句话对我们启发很大,他说:中其穴,你扎进去肯定不疼,中肉结,扎进去的时候肯定疼。”“针游于巷”指的就是循经感传,你扎上之后气至病所的感觉。对于循经感传王老总结了六个方面,具体我就不细说了。
学生提问:
1 问:怎样入门?
《针灸基本功》,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先背经穴分寸歌。诵解别明彰。真正做到这点,就能彰法古意自成一家。
2 问:关于取穴和求学经历
开始学的时候必有规矩,先死后活,学好了规矩,再灵活运用。《灵枢》能知虚石者知补泻之所在。丘疹,血络,凹陷,凸起,颜色的改变,这些就给你标明了人体的穴位。
97年来到济南的时候,除了《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及一些医案以外,并有看过多少书,高中的时候,我看《黄帝内经》和《本经》,想拼命的看懂,但欲速则不达,后来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之后,我买的第一本书是《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李宁点校的,这本书对我影响特别大,后面有武林弟子周仲良序,说到这多说一点,我们现在存在一个扁鹊诊脉一个黄帝诊脉。托名扁鹊者,重其道而托其神者也。后来就开始在自己身上扎。例如足三里,扎上五年,最多500次,你就对这个穴位的进针方式,得气程度,留针时间等有切身的体会,不患无位而患所以立。当时我买了一套针灸名著集成,这本书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我的第一位病人是位哮喘病人,哮喘发作,我就想给他用一下烧山火,当时病人就说这地方热乎乎的一直往上走,当然这只是偶然为之,但偶然时间长了就会成必然,偶然中的火花你能不能抓住就要看个人机遇看个人自信了,扎完了之后我寻思了一下刚才是是怎么做的,以后成功率越来越高,不过那时候读灵枢还是读的少,后来进入灵枢的境界之后,就是抓住空中之机,越扎越大胆,所谓学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你在临床上吃过亏之后,对《灵枢》地学习会更加深刻,从那以后,我对经典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后来买中医古籍出版社的《黄帝内经》断句,这是受陆宗达的影响,他的老师黄侃让他断了不知多少本《说文解字》,后来他对《说文解字》了然于胸。这就是想要立业必须手习一本书,作为立业之基。《说文解字》是训诂学里的第一要书,非常难,但始难而后易。这就是给我的启发。苏轼:读书宁涩勿滑。我上学期间把图书馆的书几乎都看了,但失之于博。在断的时候遇到不懂的不妨学习一下陶渊明,不求甚解。
3 问怎样练针
凡刺之道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先从最短练起。
4 问传统派与现代派
老一代针灸专家提倡传统,新一代提倡神经学说,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个文化差异的问题。文学基础功底好的,可以先难后易。

附:《金针秘传》

八、针法秘传 (六)今世所传之针法] 通关过节等十六法

青龙摆尾
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又云∶青龙摆尾行气,龙为阳属之故。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
白虎摇头
似手摇铃,退方进员,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又云∶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气自然行也。进则左转,退则右转,然后摇动是也。又云∶白虎摇头行血,虎为阴属之故。行针之时,插针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如摇铃之状,每穴每施五息。退方进员,非出入也,即大指进前往后,左右略转,提针而动之,似虎摆头之状。兼行提者,提则行荣也,龙补虎泻也。
苍龟探穴
如入土之像,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又云∶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内也,左右拈针也。)又云∶下针时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盘而剔者,行经脉也。
赤凤迎源
展翅之仪,入针至地部,提针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吸而右退,呼而左进,此即上下左右也。)又云∶下针之时,入天插地,复提至天,候气入地,针必动摇。又复推至人部,持住针头左盘,按而捣之,如凤冲风摆翼之状。盘而捣者,行络脉也,凤补龟泻也。以上四法,所谓通关过节者也。
龙虎交战
下针之时,先行龙而左转,可施九阳数足,后行虎而右转,又施六阴数足,乃首龙尾虎以补泻。此是阴中引阳,阳中引阴,乃反复其道也。又云∶先于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即九阳也),令九阳数足。后于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即六阴也),令六阴数足,首龙尾虎而转之。此乃阴阳升降之理,住痛移痛之法也。
龙虎升腾
先于天部持针,左盘按之,一回,右盘按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拨弩机之状,如此九次,像青龙纯阳之体。却推针至地部,右盘提之,一回,左盘提之,后一回,用中指将针腰插之,如此六次,像白虎纯阴之体。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按之在前,使气在后。若气血凝滞不行,两手各持其针行之,此飞经走气之法也。
子午捣臼
下针之后,调气得匀,以针上下行九入六出之数。左右转之,道引阴阳之气,百病自除。谚云∶针转千遭,其病自消。此除臌膈膨胀之疾也。
烧山火
针入先浅后深,约入五分,用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针穴,方可插针,令天气入,地气出,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飞,飞,进也。如此三次,为三退九进,则成九矣。其法∶一次急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曰疾提慢按。随按令病患天气入,地气出,谨按生成息数,病愈而止。一说∶三进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则成九矣。九阳者,补也。先浅后深者,浅则五分,深则一寸。
透天凉
先深后浅,约入一寸,用六阴,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气入,天气出,热可退也。又云∶一飞三退,如此三次,为三进六退,即六阴数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随提令病患地气入,天气出,谨按脏腑生成息数,病自退矣。一说∶一度三进三退,则成六矣。六阴者,补也。
阳中隐阴
先寒后热,浅以深,针入五分,行九阳之数,热至便进针一寸,行六阴之数,乃阳行阴道之理,则先补后泻也。
阴中隐阳
先热后寒,深而浅,先针一寸,行六阴之数。寒至便退针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乃阴行阳道之理,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
抽添法
针入穴后,行九阳之数,气至慢慢转换,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到于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拔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阳之数,得气随吹按添,就随吸抽提,其实在乎动摇出内呼吸同法。以动摇出内呼吸相兼并施,故曰同法。谨按生成息数足效也,此治瘫痪半身不遂之疾。
调气法
下针至地,复出于人。欲气上行,将针右拈;欲气下行,将针左拈。欲补先呼而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退搓拈,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病所。再用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滞,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四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然后用循摄爪切,无不应矣。
进气法
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候其气行,令病患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亦可龙虎交战走注之病,左拈九,右拈六,是亦住痛之针。
纳气法
下针之时,先行进退之数,得气便卧倒针。候气前行,催运到于病所,便立起针,复向下纳,使气不出。又云∶下针之后,如真气至,针下微微沉紧,如鱼吞饵之状。两手持针,徐徐按倒,令针尖向病,使气上行至病所,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上行不回也。
留气法
用针之时,先进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入,伸提之,却退至原处。又得气,根据前法,可治癖瘕之病。


大接经法

“大接经”疗法,始于我国古代金元时期,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非常有效地方法,但由于记载较少,因此能使用此法者甚少。
所谓“大接经”是指大周天,“接”是指接通经脉,即将大周天的经脉全部接通,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大经脉的阴阳气血得以正常交接,从而从根本上解除中风病人脑部疾患的病根。现代全息理论认为,四肢末端的血流变化与大脑的血流变化十分近似,而且相互影响。当使用大接经疗法的时候,能对大脑内的血流及其变化产生影响,所以治疗脑部疾病有更直接的效应。
彭静山老前辈的大接经针刺方法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 l 寸长的 28 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病例举要:

刘 X 男 40 岁 某设计院会计师

主诉:近 3 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小便涩少,经治不愈,而且日渐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

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寞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

辨证: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是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不效,脉更无神。改用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2 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5 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

附王天寿先生文
也谈“大接经”

大接经,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二法,皆取十二经井穴。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明、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刺完十二经。从阴引阳法,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取手阳明商阳穴、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足太阳至阴、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阴、足厥阴大敦,刺完十二经。
......

近十年来,每当遇到针刺不效或效果不好的患者,即用大接经方法,针刺一组(共4次),再按原法针刺,无不显效,良。

有朋友,感觉有些笼统,希望就取穴、针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等方面给些意见。

我以前和朋友们一起学习了 大接经,也做了一些病例,昨天和董俊佐医师一起出诊,又见识了他的大接经。
互相探讨后,就整理总结出来,和兄弟姐妹们分享。
一、概论

大接经之理,可追溯于《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与五脏。”

首载于《卫生宝鉴。卷七》,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
有“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二法,皆取十二经井穴。均按照12经络流注之顺序进针。

(一)从阳引阴法,适用于有热证者。

(或一言蔽之,用于阳证者)

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明、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刺完十二经。

(二)从阴引阳法,适用于有寒证者或者热证不显者。

(或一言蔽之,用于阴证者。)

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取手阳明商阳穴、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足太阳至阴、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窍阴、足厥阴大敦,刺完十二经。
二、具体操作以及适应症、禁忌症

(一)操作

1.男左女右取穴。

以从阳引阴举例,即男同志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左至阴,再扎右至阴,再取下一条经络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左涌泉,再取右涌泉,以此类推。

2.针具选择

选取0.25~0.35*25mm毫针为宜。

3.操作方法

直刺0.1~0.2寸,行捻转手法约数秒或者四肢有抽动感即可出针,一支毫针即可做完24个穴位的针刺。

(二)适应症

中风偏枯或智障,痴呆、郁证、不寐、癫痫等等慢性病久治不愈者。

(三)禁忌症

同普通针灸禁忌症。
因此法刺激量大,高血压者太紧张者太恐惧疼痛者慎之。
临床上,我也曾用过此方法。正如楼主所言,此法常用来治疗中风偏瘫。后来又一次,有采用此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尚可。

不过我的方法和楼主的有一点不一样,就是需要导引。本法又称洁古云岐子针法,最早见于《济生拨萃》一书,但内容简单,仅记了12个井穴,没有具体运用,我以下所写的具体方法源于彭荣琛教授。

从阳引阴法起穴为足太阳井穴至阴,止穴为手太阳井穴少泽,从时间关系上看,足太阳旺于申时,手太阳旺于未时,从申至未为12时辰,也就是营行50周一大会之后。申时为15∶00~17∶00,是阳气渐消、阴气渐甚的时间,始针足太阳,一方面补正阴以去邪阴,另一方面取阳经之长助正阴以去邪阴,在临床上若不能按时针刺,那么按顺序针刺也行。此法是针对病因为阴寒,病症表现在阳经或阳处的偏瘫,如左阳右阴,男阳女阴。若阴寒之邪造成男性中风,为阴病在阳;若此时表现为左瘫,亦为阴病在阳。

从阴引阳与之相反。

人体有大全息现象。如双掌合什,指端与头项相应,大指方向面相应,小指方向与颈项相应。针刺手部的腧穴,头部(包括脑)相应部分会产生治疗效应。指端的微循环与脑部的微循环相应,。彭荣琛老师根据《洁古云岐子针法》中的大接经疗法发展的全息相应疗法,取十二井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正是通过肢端微循环与脑微循环的关系,其治疗作用出现在脑部,这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恢复,而且避免了血脑屏障的阻隔,此法比药物治疗更直接有利。

根据经脉循行的理论,井穴是十二经脉的起止穴位,具有化瘀通脉的作用。所以针刺十二井穴治疗中风后遗症正切合其“血瘀络阻”的基本病理机制。

大接经全息疗法突破了以往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即先从大关节开始、先足后手以及重患侧轻健侧的传统思路,取而代之地是从肢末小关节入手,通过气血的交接,逐步调动人体的气血活动,使患者从疗效中获得与医生配合治疗疾病的信心,从根本上解决循环的问题。

另外,强调病程长者先针健侧的原则,目的是运用穴位的认同理论,通过调节健侧的生命力,促使患侧气血的流动与运行,减少治疗的难度。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9-13 15: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临床发挥

(一)怕疼痛者,或者阴证者,可以改针为点灸。

点灸顺序 同 从阴引阳。从手太阴肺经之少商开始。珠火为佳,不用明火。

(二)原穴接经法

适用于井穴接经后之虚证者。
做法:从阴引阳
取穴:手太阴肺经太渊→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棱→阳池→丘墟→太冲。

(三)络穴接经法

适用于井穴接经后之实证者。
做法:从阳引阴。
取穴: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胆络光明,肝蠡沟,肺列缺,大肠偏历,胃丰隆,脾公孙,心通里,小肠支正。

(四)首尾接经法

适用于伴痛证或者感觉障碍久治不愈者。
做法:
1.从阳引阴
适用于阳证。
从足太阳膀胱经睛明、至阴开始,到足少阴肾经涌泉、俞府,到手厥阴心包经天池、中冲,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丝竹空,足少阳胆经....以此类推到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听宫结束。

2.从阴引阳
适用于阴证。
从手太阴肺经中府、少商开始,后面以此类推(略)。

(五)原络接经法

均按照 从阴引阳 之序。

1.新病,先络后原穴。
肺经络穴列缺→大肠经原穴合谷→胃经络穴丰隆→脾经原穴太白,(后面以此类推,略)
2.久病,先原后络穴。
肺经原穴太渊→大肠经络穴偏历→胃经原穴冲阳→脾经络穴公孙,(后面以此类推,略)


[卷一] 大接经
    经曰: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十二经无过绝。假令十二经中是何经络不通行,当刺不通疑滞经,俱令气过节,无问其数,以平为期○大接经治中风偏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皆取十二经井穴也(纲目)

[卷一] 主病要穴
    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中部病取足太阴,下部病取足厥阴,前膺取足阳明,后背取足太阳,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决,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入门)○膏肓三里涌泉,百病无所不治(入门)○若要安,丹田里不曾干(资生)
六经标本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下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灵枢)

附:大接經療法與通關過節法區別

   1.通關過節療法從大關節開始(主要針灸大關節附近的穴位)。理由:通關過節(認為癱瘓的原因是氣血在關節部位不容易通過)。而大接經全息療法從小關節開始(主要針灸手指頭附近的穴位)。理由:全息相應(認為癱瘓是經絡交接處氣血不暢通的原因)。
   2.通關過節療法注重足部的治療(足部也使用通關過節的方法)。理由:足腿恢復較容易,故先抓緊足部的恢復。而大接經全息療法注重手部的治療(足部穴位用於辨證選穴)。理由:手臂部的恢復不容易,故先抓手部的治療。
   3.通關過節療法在患側進行治療,一般不考慮治療健側針對病變部位治療。理由:抓緊時間對疾病進行治療。大接經全息療法新病先治患側,久病先治健側。理由:久病患側氣血流通不暢,故借用左右經絡互相影響的理由,以健側調動患側。
(我聽課時,同學問萬文蓉老師,若從健側起治的久病病人,何時能轉治患側。萬老師當時答,時間沒有定案,以患者神色為要,若見患者神色持續轉旺,治療可轉到患側。)
   4.通關過節療法穴位分組使用(先選定若干組穴位,每次用其中一組,下次換另一組)。理由:避免穴位的耐針性。大接經全息療法穴位分部使用(按井、八、原、合的順序進行,每一部分穴位都有使用要求)。理由:避免穴位的耐針性。
   5.通關過節療法刺激量較大(多用強刺激)。理由:喚醒沈睡的經絡。大接經全息療法刺激量較小(多用中等或輕刺激)。理由:發揮經絡的正常功能。七星台指小肠经肩部七穴,因其形象北斗七星而得名。小肠经在《足臂十一脉》中又称“肩脉”,因主治肩部疾患而得名,此七穴就是治疗肩部疾患的主穴。肾关穴治疗多尿及五十肩特效经验简介  
  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七七(小腿)部位要穴,位置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处。为董师景昌治疗肾亏之第一要穴,举凡肾虚引起之各种病痛皆有疗效。
   个人最常应用此穴治疗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疗效之佳,经多年百余例统计及临床实践,较条口透承山或肩关节附近局部穴位效果既迅速又确实。一般病例若发病较久,病况严重者,可泻尺泽穴作为辅助,效果尤佳。若除上举困难外,尚有后转困难者亦可加取足五金(健侧)可立见显效。但病久肩部凝硬过度者,则必需辅以肘弯棱针点刺出血。
   以此穴治愈数10例夜间多尿,尤其年老肾亏者亦见卓效,年青人见效更快。治疗白昼多尿效果亦佳,验诸临床多年,亦非十四经之任何穴位所能比拟。
   另外治疗双手十指发麻及十指疼痛,亦极特效。治疗眼科尤为要穴,常配复溜并用,最常用于治疗飞蚊证及眼球歪斜。此外治疗半身不遂亦为常用,均针双侧。
   总之本穴效果极佳,治疗范围极为广泛,除上述作用外,凡肾亏引起之各病,均可以本穴针刺治疗之。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3 15: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4 08:12 编辑

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23:24 , Processed in 0.31793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