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话:
1、内经云:治病比求于本,本于阴阳。病变虽多,不离阴阳,求病因,求病所,得出治法。用药亦有阴阳,虚补实泻;病有阴阳,有气必有形,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循环无端,所以平时宜研究人体内脏器官营卫气血互相之间的生理,临证时便胸有成竹,不致下手茫然。
2、中医重气化,治百病不离六经之范围,若离开六经,则用药无从下手。
3、疾病的发生,内因决定外因,邪乘虚而入,壮者不受邪,若两感于寒,则直中三阴,亦由内因所致。
4、百日咳早期可用麻杏石甘汤,如咳血内热盛先用大泻心汤。
5、温热病,汗之则死,阳盛阴竭。里热盛者,急下之,泄阳以救阴。阳明病、少阴病均有三急下症,故服大承气汤后,必啜热稀粥,以养胃阴,否则阴竭而死。
6、啜粥三法,服桂枝汤,啜热粥助药力;大承气汤大下后,啜粥养胃阴;而理中汤,大建中汤,亦需啜热粥助胃气。
7、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可治外感病情复杂的误治症,以作拨乱反正之剂,服后是观其变化如何,再作处理。
8、肝郁热,积郁胸脘之内,故见肝肿大,试试隐痛,眼黄,全身黄,近世谓之肝炎,此实由于湿热熏蒸日久形成,所谓无湿不成黄,若不从本治,屡进补剂,犹如火上浇油。
9、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痰结,气虚胃弱,急食甘以补之,辛以散之。蜂蜜为百花之精,用甘澜水,使药与蜜融成一片,涤除痰水,用大半夏汤,取其补中止呕。
10、经典之书,要多读深入,熟能生巧,更重要是独立思考。
11、曾治疗一老妇,患水气病,细辛用至2两,方为桂姜草枣麻黄细辛附子汤,分三次服,她不为意,竟一次顿服,药后暝眩,不能动作,以后厥疾消除。
12、近治疗一男,28岁,有虚劳病史,时盗汗潮热失眠,最近又咽炎,在某医院注射西林多次,及服用清凉药,而咽痛更甚,视之,咽淡红,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弱,投甘草干姜汤,两剂痊愈。(炮姜3钱,炙甘草2钱,生甘草2钱)
13、往年在台山,曾治疗两例难产,一个历时3天,一个历时一天半,皆用当归散,一剂而产,该两妇人,视此方为珍宝,共珍藏之。
14、李孝颐同业,下血日久,遂导致贫血,时头晕,用大剂桂枝人参汤,人参用至两半,桂枝三两,一日三剂,连服9剂,好转,火生土,固脾阳也。
15、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泻上焦无形邪热,目的不在泻大便;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泻有形之邪热。
16、台山朱昌中,年七十岁,一向体健,自设中药店,某日突然发病,神志清,但自觉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转动,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延余诊治,熟视良久,未处方,乃叫家人先抬返家中,再三考虑,认为阳虚所致,以桂枝附子汤(桂三两),略见好转,第二剂(桂四两),三剂(桂六两),前后共服用四剂,痊愈。
17、食复案
欧阳华,男,三十余岁,因热病未清进食后复病,引起神昏谵语,经中西医多方诊治不效,病转危殆,舌黄,脉数,二便不通,烦躁不识人,断为食复,用枳实栀子豉汤,一剂转危为安,后用黄芩汤,清其余热。
医案
1、盗汗五年
罗某,男,51岁,饮食业工人,1957年3月1日来诊,自诉于1952年起夜间出汗,目合则汗,每夜湿透内衣三四件,经中西医治疗,服固表收涩之剂(黄芪、麻黄根之类),无效,乃来就诊。诊之面色青白,瘦弱少气,疲乏,舌质淡苔白滑,不渴,脉细缓,余无他病。诊为盗汗。处以桂枝汤(桂、芍,姜各2两,炒甘草1两,大枣12枚),服十余付而痊愈,后无复发。
按:仲景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今患者虽属盗汗,且无发热,但未见阴虚或阳虚症状出现,且病已5年,如属阴虚或阳虚汗出,必早成危侯,岂能支持5年耶?固拟为卫气不和之汗出,以大剂桂枝汤主之。
2、失眠
梁某,42岁,男,因痔疮入院留意,用枯痔疗法,自服药后,连续失眠十多天,目不能瞑,虽欲闭目养神亦不可,曾服三溴片,鲁米那等无效,后又服天王补心丹和酸枣仁汤,依然无效。诊之,体格一般,但疲倦甚,舌脉无异常,二便正常,此乃阴阳失调之失眠,桂枝汤主之,一服能闭目养神,五服后安眠如常。
3、三年不寐
邝标,男,35岁,某中药店医生,据诉反复不寐三年,这次是第三次发作,多次就诊于广州香港各地,群众笑其为“精神标”,1923年前来就医,见其饮食工作如常,只是精神上有些恍惚不安,无法入眠,舌苔微黄,脉细中带数。内经邪客篇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固目不瞑,治之,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初治以桂枝龙牡汤,服后略见烦躁,后思其症为有余,而心肾不足,主以栀子豉汤,服后当夜能睡一小时,以后连服栀子豉甘草汤,加知母,花粉多剂而愈。
王好古云“仲景治烦躁,用栀子豉汤,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躁主血,故用栀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烦,香豉色黑,味咸入肾而治躁。”陈修园:“栀子入心,而下交于肾,豆豉入肾,而上交于心,加甘草者,内经云,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