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7|回复: 0

四关穴应用与实践、配穴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85

回帖

117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70
发表于 2014-9-15 18: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配穴合谷、太冲谓之四关穴,两者均为针灸临床要穴。自金元时期窦汉卿提出四关穴之名至今,跨越数个历史时期,因其在针灸临床上的适应证广且疗效好,而为历代针灸医家及当今针灸医家及学者们所推崇,被视为治病要穴,并且在针灸学术史上留下了许多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大量的临床资料。
四关及其四关穴
四关,一指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对文中提出的四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第八卷中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输、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而此十二原者,故可以治五脏疾也。”明代马玄台则注:“四关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清·张志聪注:“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行者也。”由此可见,此处四关乃是部位之名,泛指人体四肢的各个大关节,如肩、肘、髋、膝等,尤其是指两肘和两膝。二指穴位。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代徐凤在《针灸大全》注:“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明代李蓇在《医学入门·杂病穴法》中则注:“四关三部识其处,四关,合谷、太冲也。”其后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外奇穴》篇中更指出了:“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的观点。很显然,这里所讲的四关,又有另一层含义,即专指合谷和太冲两穴。
笔者认为四关及其四关穴,前者所及范围较广,包括了肘膝关节以下的所有穴位,在临床上针对疾病以远治作用为主,而后者乃是指特定的穴位即合谷与太冲穴,应用时当以两者配合的功效为根本。
四关穴及其中医理论
合谷,大肠经原穴,具有清利头目,泻热解表,和胃调肠,宁心安神,理气通经等作用。《四总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表明合谷多被用于治疗头面部的病证。但除此之外,它还可被用于治疗咳喘、腹痛、半身不遂、便秘等多种疾病。太冲,肝经原穴,具有熄风宁神,调经理血,疏调下焦,清肝泻火,理气化湿等功效。临床上多被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遗尿、高血压、肝炎等疾病。
窦汉卿《标幽赋》中的四关穴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痹证,原文可理解为:必须开启这四个要道,保证其畅通,从而使得经络通顺,气血流畅,邪去痛定。而在其他的针灸文献中亦常用四关穴治疗病证的记载。如《席弘赋》云:“手连肩背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针灸大成》中更有用合谷、太冲治难产等的文字记载。
那么,并称四关穴的合谷、太冲与中医理论又有什么关系呢?先从腧穴学而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太冲,则为足厥阴肝经之穴,两者同为所属经络之原穴。《难经·第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文很好地说明了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十二经脉的根本,它起源于脐下肾间动气;三焦乃是原气之别使,即原气的通行路径。原气以三焦为通路,内布于五脏六腑,外散于四肢全身;三焦之气在经脉聚集和停留之处即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及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它与原气休戚相关,意义深远。因此,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是由于合谷、太冲有着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才使得四关穴能够将人体三焦原气通达而发挥其调整脏腑经络虚实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四关穴的作用还与经络的循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合谷属手阳明经,手阳明本经分支“贯颊,入下齿中,上夹鼻孔”;其络脉“入耳合于宗脉”;其经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太冲属足厥阴经,足厥阴本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由此可见,阳明循前额,厥阴走巅顶,四关穴正是通过经络的联系,对头面及五官疾患如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炎、痄腮等发挥着直接的调治作用。
四关穴与气血、阴阳学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合谷为大肠原穴,为阳,主气;太冲,肝经原穴,为阴,主血,两者可谓气化功能之关键,气血通行之要塞,以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为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合谷调气中之血,太冲理血中之气,气血调和则诸病自愈。故而四关穴对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诸疾如中风、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均有明显的调治作用。人体阴阳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可引起上扰清阳、阴液耗伤等病理变化。开泄四关之法即为泻亢盛之阳而设。合谷属大肠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关乎十二经气血的盛褒,泻此穴能通过泻阳明进而泻全身偏盛之阳;太冲穴名有要冲之意,指此处气血冲盛,泻此穴能直泻亢盛的肝阳,因而有龙胆泻肝汤之誉。由此,四关穴上疏下导,整体与局部并重,通过泻偏胜之阳而使体内阴阳平衡和协调。
四关穴还与经络标本气街理论有关。合谷、太冲两穴是经脉的本部(肘膝关节以下)所在,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及“标”部(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合谷、太冲之所以被称为四关,是古人为了强调说明人体肘、膝关节(本部)以下某些特定穴所具有的重要诊治性能而设立的一组穴位。而四关穴在临床上对治疗头面疾患(如头痛、面瘫、面肌痉挛)与躯干病痛(如胸痹、返流性食管炎等)的有效性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四关穴及其临床实践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始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中就有如下记载:“范汪疗癞方,灸两手约指中理左右,及手足指虎口中”,其中“手足指虎口中”正是合谷、太冲的雏形。而继窦汉卿确立四关穴之名以后,其运用的临床验案更是层出不穷。如《济生拔粹》关于医治难产的记述:“治产生理不顺,或横或逆,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刺足厥阴经太冲二穴,针入八分补百息,次补手阳明经合谷二穴,次泻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立时分解决验如神”。《针灸大全》记录了四关穴治疗多种病证的案例:“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手连肩背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手足麻痹,不知痛痒,太冲、合谷、足临泣”,“小儿急惊风,手足搐,印堂、百会、太冲、合谷”,“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承山、阳陵泉、太冲、合谷”。《医学入门》中还记载:“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手指连肩相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苦”,“眼红或瞳仁肿痛,流泪出血,俱泻足临泣,或太冲、合谷”,“上吐下闭关格者,泻四关穴”。此外,《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逢源》、《神灸经纶》、《针灸集成》等都分别记载了有关破伤风症、腿寒痹痛、声哑、风痫、急慢惊风、痉证、瘰疬、水肿、瞳子突出、喑不能言、心痛面苍黑欲死、四肢转筋、言语塞涩、半身不遂、尸厥、善恐少气厥逆、霍乱、风癞、余热未尽、瘫痪、堕胎后手足厥冷、死胎、睡惊手掣目不合、儿生一七日内多啼等病证用四关穴来治疗的案例。
现代针灸临床也常用四关穴来治疗某些急症和五官、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乃至妇儿各科病症。如鼻炎、头痛、咽喉肿痛、面瘫、高血压、中风后遗症、胆囊炎、胃溃疡、痛经、小儿遗尿及痹证等。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更是积累了不少经验:如用四关穴加大椎或身柱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四关穴加中极或关元治疗痈经、带下病、经闭;四关穴加中脘治疗神经性呕吐、胃痉挛、溃汤病;四关穴加内关治疗肝炎、胁痛、胆道疾患;四关穴加天枢治疗肠炎、菌痢、肠痉挛、胃肠神官能症;四关穴加印堂治疗小儿惊厥;四关穴加翳风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合谷、太冲显著的镇痛效应也已被单独或联合应用于某些外科手术之中,不仅镇痛效果较好,而且对机体生理机能干扰小,并能调节其内在平衡。
结语
总之,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其在针灸学术领域的地位与意义不可忽视。两穴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升一降,是一组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首尾相应,气血同调等特点的针灸处方,两穴合用,共奏上疏下导,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临证运用四关穴,若能依托理论,注重辨证论治,并在实践中发挥,则定能取得验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2:55 , Processed in 0.32971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