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3|回复: 0

转] 久病多瘀

[复制链接]

130

主题

99

回帖

49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5
发表于 2014-9-15 19: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久病多瘀 久病多瘀


因疑难杂症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也就是古代医家据说的久病入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滞则瘀血易生。现代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也证实:久病患者血流变缓,新陈......
  因疑难杂症 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 气血的瘀滞,也就是古代医家据说的“久病入络”《素问·痹症》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证治准绳》 曾言:“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 病之胎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 凡经主气 ,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大法难杂症治疗的疗效。
  古人有“见血休治血”之说, 人认为还要“见瘀休治瘀”,治瘀当求因、定位。在临床上首先应辨瘀血的成因,分虚实论治,分别采用理气祛瘀、补阳 祛瘀、益气 祛瘀、养血祛瘀及滋阴 祛瘀等求因祛瘀七法。而根据病变部位,按主症特点进行论治的常用治法又有通窍祛瘀、通脉祛瘀、理肺祛瘀、消积(软坚)祛瘀、理胃祛瘀、通腑祛瘀、利水祛瘀、通经祛瘀、和络祛瘀、止血 祛瘀、消痈祛瘀及疗伤祛瘀等定位祛瘀十二法。临床对活血祛瘀法的应用,虽然甚为广泛,并有一定的独特效果,但必须注意人身之气血宜和不宜伐,宜养而不宜破。一般说来,无瘀象者,均应慎用。体弱无瘀者,则尤当倍加谨慎,孕妇原则上当禁用。在用祛瘀药时,应做到瘀去即止,不可过剂久用,以免出现耗气伤血的副作用 。至于对活血祛瘀药的选择,必须符合辨证要求,尽量注意发挥各个药物的特长和归经 作用 。特别是虫类祛瘀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形胜于气,走窜善行,无处不到,如水蛭 、虻虫 、地鳖虫、穿山甲 、蜣螂 虫等,均属祛瘀之峻剂,性虽猛而效甚捷,必要时可权衡用之。
  个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急性外感 热病及某些内伤 杂病 (尤其是疑难病证)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兼具血热血瘀见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为探求其内在规律,我们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并经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首先明确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 ,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用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 、伤寒、肺结核 、支气管扩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过敏 性紫癜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等,临床疗效能获显著提高。鉴于此,几十年来,我们在总结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 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 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升华和发展了瘀热学说,形成系统的瘀热理论。
  另外,还应注意痰瘀同源 、同病、密切相关 的问题。因津血同源 ,为水谷精微 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 间隙之中则为津液,通过脏腑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 内外 ,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 的产物,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在的联系,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既可在同一病因作用下,同时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可以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 客于络脉,寒凝血 滞而瘀,寒邪伤阳 ,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表现为痰瘀互生 。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液循行,则血滞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唐容川在《血证论》还明言:“痰亦可化为瘀”。“血积 既久,变能化为痰水”,故可认为: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易生;痰停体内,久必化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互相因果为病。
  由于痰瘀的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抑是痰瘀并重,确定化痰 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 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狼狈为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 。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其次,还应注意调补五脏,求因从本图治,此即“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理。再其次,当疏利气机,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一般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最后,当注意求因定位,辨证分治。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亦可缘于正虚,病变涉及脏腑肢体骨节经络九窍 。故对痰瘀的治疗不仅有轻重缓峻之分,还应审证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合相应治法。
  曾治李某,男,55岁,干部。1993年11月3日初诊:眩晕 50天。病 因车祸昏迷 40分钟,CT、核磁共振查见两额颞部慢性硬膜下积液及血肿 ,外科认为惟有手术 清除,因患者畏惧而求诊于中医。顷诊头昏、头胀、有晕感、左下肢间或发麻,舌质 紫,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腻,脉细。辨证:外伤脑络,痰瘀痹阻,清阳 失用。治法:通窍活血汤 合当归养血汤 出入,生黄芪 30g,当归 10g,川芎 10g,葛根 15g,桃仁 10g,红花 10g,炮山甲10g,天花粉 10g,土鳖虫 10g,泽泻 10g,炙僵蚕 10g,石菖蒲 10g。另外,三七 粉、人参 粉各1.5g,麝香 0.03g冲服 ,每日2次;苏合香丸 1粒,每日2次。
  1993年12月1日复诊:服上药1月,昨日CT复查脑部血肿明显吸收,患者仍觉头额昏胀发木,后脑亦有胀感,夜卧烦热 多汗,烦渴欲饮,左下肢发麻并有凉感,舌紫,苔淡黄薄腻,脉细滑。辨证为瘀热夹痰阻窍,清阳不升 ,药用熟大黄 9g,炙水蛭5g,桃仁10g,炮山甲10g,白薇 15g,生地15g,红花10g,泽兰 、泽泻各10g,怀牛膝 10g,天花 粉12g,生黄芪30g,天麻 10g,陈胆星 10g,川芎10g。
  1994年1月12日三诊:服前药月余,CT复查血肿又较前进一步吸收好转,头昏虽能控制,但不耐用脑,用脑后头额两侧昏胀,夜寐出汗 减少。瘀热阻窍,久郁阴伤,治守原法,伍入滋阴之品,药用天麻10g,川芎10g,潼蒺藜、白蒺藜各10g,桑叶 10g,功劳叶 10g,太子参 15g,天冬 、麦冬 各10g,生地15g,制军10g,炙水蛭5g,桃仁10g,煅龙骨 20g(先煎 ),煅牡蛎 25g(先煎),陈胆星10g,生黄芪15g。上药续服3周,头昏诸症基本痊愈,再次核磁共振检查,脑部血肿全部吸收,嘱隔日服前方以资巩固。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外伤血瘀治用活血化瘀乃属常法,但本例则从瘀能化为痰水,瘀郁生热立论,用僵蚕、胆星、泽泻、泽兰、天花粉 、白薇、制大黄、桃仁等化痰清泄瘀热;并选祛瘀力强的虫类攻逐搜剔之品,如水蛭、土鳖虫、穿山甲等以增效;再加辛香走窜之石菖蒲、麝香及苏合香丸,助诸药通窍消瘀、上达病所;由于病久正气 多虚,故用人参、黄芪、当归、生地益气养血滋阴,使气能运血,血能充脉,气充血 足可有利于瘀血的消散,痰水的祛除。制方攻补兼施,相辅相成,病获告瘥。突破了非手术不可的判断,证明化 痰祛瘀法治疗外伤颅脑血肿具有良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4 18:32 , Processed in 0.21715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