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5|回复: 0

蛛丝马迹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9-15 19: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释】: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出自】: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示例】:机敏的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线索。【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状语;含贬对成语“蛛丝马迹”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只给出了其比喻义:“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而《汉语大词典》中则分别给出了其本义和比喻义:“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依稀可辨的线索。”人们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也往往和这些词典中的释义相同。 可只要仔细推敲、琢磨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汉语大词典》中对该成语中“马迹”一词的本义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因为从事理上看,蛛丝(即蜘蛛吐的丝)的确是十分细微、非常不明显的,用其来“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依稀可辨的线索”自然是十分恰当和贴切的。但问题是,与昆虫类的蜘蛛相比,哺乳类的马可以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了,而且其蹄迹也往往是十分明显的,将其与细微“蛛丝”相提并论也是有悖常理的。依据常理,与“蛛丝”相提并论的应该是一种虫迹。清人夏敬渠在其《野叟曝言》一书的七十九回中不就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这样的文字么?既然如此,二者又为何总是被人们同列并举呢? 原来,成语“蛛丝马迹”中的“马”并不是指哺乳动物中的马,而是指一种与蜘蛛体形大小相近的小爬虫——灶马。 关于灶马,宋人李 等所撰的《太平广记》第四百七十七卷《昆虫五》引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云:“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注: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灶马”有时是可以被简称为“马”的),足食之兆。’”明人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虫三》中亦曰:“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 而根据一些中医学典籍及现代昆虫学著作,我们亦不难梳理出这样的文字:灶马,俗称“灶鸡(子)”,属昆虫纲直翅目灶马科,体形比蟋蟀略小(雄虫体长约4毫米),外观像螽斯和蟋蟀的混合体,呈土黄色,头圆,后翅退化消失,前翅薄短,腹背驼状,后腿长,善于跳跃,并会发出“唧哩唧哩”的鸣唱,声音十分悦耳。旧时在农村人家烧锅做饭用的灶台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小东西,天气暖和时它们喜欢在灶外爬行,爬行时会留下一条条不很明显的痕迹(即成语“蛛丝马迹”中所谓的“马迹”),冬日躲于灶缝中取暖。灶马的干燥全虫还是一味中药,其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拨刺消肿之功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8 13:34 , Processed in 0.34673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