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2|回复: 0

中医

[复制链接]

130

主题

99

回帖

49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5
发表于 2014-9-15 20: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发展史
古代(经典)中医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貌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共产党512408977" target="_blank">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帮助人体驱除病邪,恢复正气。其思维可简约為攻补二类,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传统上,临床进行攻补有八个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称为八法。海马是常见的中药药引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采,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热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气功、布气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一般而言,完整的中医处方,至少包括四项以上:情治(情绪控制)方面的指导;忌口(饮食应注意的事项);运动的建议(游泳、跑步、导引、气功等);中药的使用,或针刺、艾灸(前二者统称针灸)、推拿等。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盘考量。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批传统药物注射制剂,被用于肌肉和静脉注射。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加之多为复方制剂,配方时可采用相应的拮抗措施。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例如: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中医的价值之一在于方剂,药方是医者的经验结晶。中医学本身发展的过程即是实验的医学,尤其是经过无数的医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的临床人体实验反覆使用,证实实际有效而被记载流传下来的经方、时方等。直接面对疾病,掌握主证,选择对证的方剂进行加减,不拘泥于理论,以治疗疾病,这是中医精髓辨证论治的本来面目。现代中医也有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尤其在中国大陆,利用现代医学检测方法辅助诊断,中医师可兼用中药与西药为病患治疗。
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顽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时,或者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获得的医疗资源所限,没有治疗的办法时,会求助于中医。但绝大多数人在外科、及病情恶化快速的严重病变的情况下求助于西医。一种疾病可否治愈,其可能性多大在西医中比在中医中有明确的统计数字可依循。
中医-疗效验证方法

传统上,中医藉由脉象及病人服药后症状的变化等来判断疗效。有些中医认為中医学很难进行对比试验,但现代研究中医学的学者,亦建立多种实验动物模型或进入临床人体实验,进行对比试验,来验证方剂或中药的疗效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中共d">研究、教学,而在民间也保留部分师带徒及家传方式。中医和西医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医注重古人的经验。中医医生推崇中国古代医书,相反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则更着重医学的发展。
西方医学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新药品。中医则一方面对古代秘方,医书进行挖掘、蒐集、考证、从中吸取古人的临床经验,并继续加以检视及运用,另一方面也不断以经方或时方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在临床上进行加减,研製新的方剂,或藉由改变剂型,例如中药注射製剂,来扩展方剂的治疗范围或加强其疗效。西医则是根据成文的知识体系进行,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或药剂不对或有效,这种知识能很快得以传播。现代藉由网路及传播媒体的发达,以及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所的设立,中医的各种典籍及资讯亦逐步电子化而得到快速传播。一般认为有经验的老中医医术较高明,经验对疗效有明显的决定作用。由於中医强调的辨证,借用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的词汇来描述,使得经验很难以被了解。而在医经、本草、医案、医话等各类中医典籍中,均详细记载了各种方剂、中药的使用时机、炮制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误用后的症状及救治方法等,例如清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卷四·马兜铃的注解中,提到“今人惑于钱乙补肺阿胶散一方,取用(马兜铃)以治虚嗽,百服百死”。 中医-发展现状

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特色优势有淡化趋势,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目前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百分之四十,西药占百分之六十。”另有资料表明,中国中医院普遍掺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在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病人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用占6.57%,中草药占1.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2006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18%,比2005年的28%下降了10%。与此相关的是,2006年中医院的危、急重症病人就诊率为3.56%和24.47%,均比上年下降一个多百分点,全国县级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刚刚过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选择意愿看中医的比例比2000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67%变成现在的38.34%。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徘徊不前。中国的中药材出口在80~90年代前期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从1996开始,出口不进不增长,还出现连年下降,1999年的中药出口是1995年的69%。据前国家经贸委统计,中医行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年徘徊在5亿元上下,中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仅为5%。
基础研究滞后,研究方法缺乏创新。80年代中期,中医多学科研究经过多年的酝酿,适时的出现在医坛,整个中医学被作为研究对象而置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之中,是科学的理性真正切入中医学的体层。然而,多学科研究在阐明部分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现代科学思想后,便步履维艰,并未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理论。基础研究薄弱,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过多,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的思路方法上,多学科尤其是大学接入中医药领域不足,学科间接触不良、交融不畅,难以形成学科碰撞,就难以形成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中医药人才短缺。有关统计结果表明,1949年西医人员仅有8.7万,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且均已70岁以上高龄;20世纪50年代,以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生也为数不多;其后是按西医模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传统中医上有真正成就者甚寡,纯中医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现有中医人员中受学历不等、院校教育课程配置差异及专业思想不稳固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些人中医离宗,用药背道,对望诊、脉诊具有真实功夫者已渐寥寥。 中医学形成之时,科技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人体的认识都很模糊,中医学在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是吸取古代思辨哲学的成果,引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概念,带有明显的封建社会印记。传统尊经崇古思想的制约。在崇古文化观念的背景下,中医言必“经云”,叔必“仲师”,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等成为中医理论的最高准则,是衡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正确与否的标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敢有所怀疑。中医界厚古薄今的的思潮,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教育西化,近几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的真正的中医不多,中医科研上有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根本原因是中医教育西化。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医药学的发展同样需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与时俱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2:44 , Processed in 0.33757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