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43|回复: 1

内经真谛的现代应用

[复制链接]

488

主题

67

回帖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31
发表于 2014-9-15 20: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3-11-25 17:09 编辑

内经真谛的现代应用
《内经》是怎样告诫后人的:
【1】《内经》告诫后人,对“经络”的研究,不可不知“经络”是干什么用的。如《灵枢·经脉篇》说:“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这段经文中,雷公是说想立刻知道“经脉”是怎样产生的。即“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回答说,“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不可不知。即“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黄帝的回答可以看出,“经脉之始生”和经脉的作用有一定关系,并告诫说:不可不知。因此,考证“经络”的起源,先弄清“经络”的作用,先知道“经络”是干什么用的,可以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用解释。
遗憾的是,对“经络”的研究,已经走了不少弯路,没能体现出经典文献的指导导作用。
【2】《内经》告诫后人,对“经络”的理解,若“内外相失”,必然会有“疑殆”。所谓“疑殆”,是疑惑不解。如《素问·征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所谓“不十全”,是对“经络”的了解不全面。所谓“精神不专、志意不理”,是思路不对,条理不清。所谓“内外”,是《内经》常用的对应词。在不同出处有不同含义。在这段经文中,“内”是指“气脉”和人的脏腑组织器官等。理由是: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东西属于“内”的范畴,“气脉”和脏腑组织器官是客观存在的,故属“内”。“外”指“经络”。理由是:“经络”是古代医家创建的,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故属外。所谓“内外相失”,是分不清内外,混淆了经络与人脉和脏腑组织器官。所谓“疑殆”,是疑惑不解的意思。
把这经文译成通俗语言,总的意思是说: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医生经常用“经络”,但是,对“经络”了解不全面的人,思路不对,条理不清,分不清内外,就会疑惑不解。因此,可对“经络”的研究,必须分清内外。否则,就会疑惑不解。理由是:经络最初虽以“气脉”为主要基础,虽和“气脉”建在了一起,长度和阴阳属性都相同,但是,“气脉”是人体内客观存在的,“经络”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并且,“经络”的循行路线曾多次充实、修改和调整,早已有了很大区别。若分不清内外,必然疑惑。"
遗憾的是,对“经络”的研究已经犯了“内外相失”的错误,已经出现了“疑惑不解”的后果,没能体现出经典文献的指导作用。
【3】《内经》告诫后人,若“不知根结”,就会“阴阳大失”。如《灵枢·根结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段经文,不用详解就能看出,“根”和“结”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若不知“根结”,则后患无穷。比如,“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和“阴阳大失”,都是“不知根结”而导致的后患。这是因为,“根”和“结”是“经络”的起源,“根”和“结”之间是十二最早的直行主干,经络系统的复杂体系,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调整、逐渐完善而成的。所以,若不知“根结”,弄不清“经络”从无到有的过程,就不知道“脏腑”和“经络”是怎么联系的,就不知道“脏腑”和“经络”的关系。其后果,相当于门户的“枢纽”折败,必然影响开合出入。所谓“阴阳大失”,是丧失了阴阳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遗憾的是,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普遍忽视了“根结”的重要性。对“经络”的研究,很少有人从“根”和“结”入手取得重大突破,没能体现出经典文献的指导作用。
【4】总之,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仍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内经》和《难经》,还有很多精髓没挖掘出来,没能充分发挥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比如,以《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性文献为依据,可以把“经络”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复杂体系、乃至初步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都能解释清楚。
第二部分,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一,脉和经
【1】掌握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首先要了解“脉”和“经”的历史渊源。
因为,经络学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是古代经典文献传下来的,在经典文献中,“脉”和“经”通用。“脉”可称“经”,“经”可称“脉”。比如:“手太阴经”古称“肺手太阴之脉”、“手阳明经”古称“大肠手阳明之脉”、“足太阴经”古称“脾足太阴之脉”、“足阳明经”古称“胃足阳明之脉”。其中,“经”和“脉”都不是血脉,而是都指“经”。除此之外,“气脉”或“血脉”有时简称“脉”,“经”有时称“经脉”。基本概念比较混乱。因此,必须把“脉”和“经”的历史渊源搞清楚。
【2】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先有的“脉”,后有的“经”。“脉”是“经”的基础,“经”是在“脉”的基础上创建的,主要是气脉和血脉,气脉尤其重要。气脉和血脉是人体运行气和血的运行通路。
【3】“经”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干,有固定名称,是阴阳学说引进到医学领域以后创建的。这毫无疑义。因此,“经”虽有不同称谓,但内涵都是“经”。
【4】“脉”的本义是名词,但有“贯通、连络、概括或条理”的引申义。在古代,凡物之贯通、连络成为一体而有条理者,皆可称脉。比如,地脉、山脉、水脉、风脉、血脉、气脉、筋脉、经脉等,这都是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具有贯通、连络和条理的基本特征。其中,地脉、山脉、风脉、水脉,是地理学领域的概念。血脉、气脉、筋脉、经脉,是医学领域的概念。由于“脉”字有引申义,所以,天文、地理、自然、文学、医学等学科常用“脉”字冠名。不仅古代用“脉”字冠名,现代也常用“脉”字冠名,比如,脉冲、脉络膜、脉管炎等。
【4】在医学领域,古人对“脉”的认识,比创建“经络”早。用“脉”字冠名形成的基本概念,是古人对人体主要部位以及“血”的运行、“气”的运行、“皮”、“肉”、“筋”、“骨”等有了初步认识形成的。比如,血脉、气脉、筋脉等,产生这些概念,说明古人对血的运行、气的运行、筋的分布等已有初步认识。
医学领域的“经”,是在认识更加系统的基础上创建的,是对初步认识的归纳和总结,更加系统化。因此,医学领域创建了“经络”以后,对“经络”的表述虽“脉”和“经”通用,但主要指“经”。比如,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胃足阳明之脉、以及十一脉、十二脉、六脉、二十八脉、冲脉、带脉等,都是“经”。
【6】所谓“气脉”,俗称“气道”,主行气,是“气”的通路,古称“隧”。“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遍布全身。“气脉”也遍布全身。《灵枢·邪客篇》的记载表明,“隧”就是“气脉”。比如,《内经》有“三隧”之说,主行糟粕、津液和宗气,说明“隧”也是“气”的运行通路,即“气脉”。《灵枢·脉度篇》的记载表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跷脉的直行主干与“大经隧”完全一致,长度相同,阴阳属性相同,分布和循行路线相同,都是“一十六丈二尺”。因此,最早的“经”是和气脉建在一起的,是以“气脉”为基础创建的。这是“脉”和“经”在古代可以通用的历史渊源。
但是,所谓“一十六丈二尺”,不是“经”的全部,而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一部分,没包括冲脉、带脉、维脉、以及别出的“正经”和各“经”弯曲的部分。因此,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有在“一十六丈二尺”的基础上逐渐充实的部分。
【7】根据“脉”和“经”的历史渊源,再根据“气脉”和“经”的关系,足以证明,“经络”不是“血脉”。“经络”虽以“气脉”为基础,但“经络”本身已不是“气脉”,因为,“经”有哲学内涵,有固定的基本形式,“经”和“络”的循行路线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已多次充实、修改和调整。

315

主题

176

回帖

11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36
发表于 2014-9-15 20: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阴阳离合和三阴三阳
【1】经络系统以“十二经”为主。十二经的基本形式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导源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所以,十二经有非常明显的哲学内涵。
【2】“阴阳离合”是阴阳学说的内容。所谓“离”,是一阳分三阳、一阴分三阴。例如:一阳分三阳,则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称三阳。一阴分三阴,则为太阴、厥阴、少阴,合称三阴。所谓“合”,是三阳合一阳,三阴合一阴。例如:太阳、阳明、少阳相合,则为一阳。太阴、厥阴、少阴相合,则为一阴。若一阴一阳再合,则为太极。“太极”是混沌不分的状态,是派生阴阳的基础,代表未分阴阳的整体。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和阳,阴和阳仍可还原为太极。这是阴阳学说非常重要的哲学原理,为十二经提供了哲学的基本形式。
【3】按“阴阳离合”的哲学理论,“三阴三阳”是六个基本概念,即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以这六个基本概念为“经”,再以手足相配,则为十二经的名称。即: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足太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手阳明经。这是十二经之名的来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4 02:58 , Processed in 0.727854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