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治四肢与头、颈、肩、腰、腿,以及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痛症。其中,手部三穴,足部三穴,合共六穴。通常以手部三穴为主,足部三穴为辅。
手部三穴
1.后溪
【定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大约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凹陷中。此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解表清热,清头明目,安神定志,通经活络,醒神通阳。
【主冶】依照《针灸大成》一书的描述,本穴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等。而《医宗金鉴》则做了更清楚的描述:手足拘孪,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长流,行痹,腿膝腰背周身疼痛,项强,伤风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痛,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寖汗。
2.中渚(中注、下都)
【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清热散邪,明目益聪。
【主治】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医宗金鉴》: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3.间谷
【定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即三间与合谷两穴联机的中点。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利咽。
【主治】本穴为奇穴,凡是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都适用。《针灸大成》描述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如下:
三间: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腹泻、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急痛、吐舌、易受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多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疼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襟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蛾等多种病症。
间谷之所以能冶寮上述两穴的多种病症,主要是因为本穴在两穴联机的中点,其灵敏度又较两穴为高,所以临症可独取间谷而不取三间、合谷。本穴尤其对颈肩肘臂指的疼痛麻木,疗效最为突出。
【行针指要】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位于手三阳经的循行在线,分开使用可治各自的主症,合用则一穴治多病。对改善颈、肩、臂、肘、指,以及背、脊、腰、胯、腿等部位的疼痛、麻木,均很具疗效。
治疗时均采用“巨刺”,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但要先辨明疼痛部位及手部三穴的循行路线,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治疗肩痛中的“肩前痛”,可只取间谷穴,“肩后痛”取中渚或后溪,整个肩部疼痛则取间谷、中渚,或配后溪以增强疗效。可以说大多数的痛症都可针刺手部三穴而改善,但腰、腿、足、趾疼痛麻痹,则须配合足部三穴处理才易见效。
足部三穴
1.足临泣
【定位】于足少阳胆经上,即足背外侧,当足第四趾本节(第四跖趾结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舒肝解郁,熄风泄火。
【主治】《医宗金鉴》认为可治: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痛症,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足临泣对大小腿外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等痛症,单刺疗效特别突出。
2.内庭
【定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即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就在足次趾外间凹陷之中。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主治】本穴在传统的针灸经典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在本针法中,常单刺本穴确可治疗大小腿前面的疼痛、麻痹,足面肿痛,足趾疼痛、麻痹等,且效果显著。
3.太冲
《定位】位于足阙阴肝经,即第一、二趾骨的骨间隙中,就在大趾本节后约一寸五分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对侧取穴。
【传统功用】平肝熄风,舒肝养血。
【主治】《针灸大成》认为:主心痛脉弘,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白,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善渴,肘肿,内踝前痛,腋下痛,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本穴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症,单刺有非常好的疗效。
手、足三穴的针刺手法
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握针,动作宜迅速;后溪、间谷宜垂直剌入,中渚倾斜三十度角,足三穴亦均倾斜三十度角刺入。
行针得气。刺入到一定深度后,拇指、食指、中指迅即提针至皮下,拇指微微后捻。得气后即将针松开,令患者活动:颈痛者做摇头、勾头、后仰等动作;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者做前弯、侧弯与前后左右旋转、摇晃等;腿痛做屈伸提腿等。一般在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
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即暂时静止,保持此一姿势,医者持针或提或左右轻旋,或行五雷催气法、泻法,问疼痛是否消失。不痛之后即继续活动、寻找疼痛姿势,一碰到疼痛就依上法施治。一般而言,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寻找痛点,至收效、出针,大约一至两分钟即可。如能一穴见效,则只要一针;如一针无效,则另取一穴,而不要在同一穴提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