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6|回复: 1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复制链接]

488

主题

67

回帖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31
发表于 2014-9-12 15: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8-22 16:02 编辑

【摘要】目的 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组,每组均治疗60天,每30天治疗完成后,采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关节疼痛、肿胀和压痛的个数与程度等症状体征指标,并测定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 , 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结果 经艾灸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压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P < 0. 05或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样本具有可比性。1. 2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持续1小时一以上的晨僵(≥6周);(2)具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3)腕、掌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关节对称性肿胀(≥6周);(5)皮下类风湿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7)手的X线变化:手和腕后前位的X线片见骨质侵蚀或明显的骨质疏松。上述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RA活动期标准: (1)疲劳的严重性(体息时中等程度疼痛);(2)晨僵持续的时间(≥1小时);(3)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3个以上关节肿痛);}4)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关节压痛≥5个);(5)关节功能受限程度;(6)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28 mm/h、C反应蛋白增高和血小板增高)等。凡同时符合以上4条时即可明确诊断为活动期RA。纳入标准 l)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符合RA活动期标准;(4)年龄在17 ~ 75岁的患者,男女不限;(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l)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2)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合并有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4)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和金制剂等药物的患者;(5)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患者;(6)精神病患者;(7)惧怕艾灸者。1. 3治疗方法1. 3. 1隔姜灸组选穴:肾俞(双)、足三里(双)、阿是穴(以病患关节疼痛和肿胀主要部位为穴,每次根据病情使用2个部位)。操作:按照课题统一要求,将生姜切成直径3 cm,厚0. 5 cm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艾灶用精制艾绒制成直径2 cm,高2 cm圆椎体状大艾灶。把艾灶置于姜片上,依次放在患者双侧的肾俞、足三里和阿是穴上,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灶燃尽后,易灶再灸。每次每穴各灸3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隔天1次,30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1.3.2温和灸组选穴:同隔姜灸组。操作:选用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依次对准患者双侧的肾俞、足三里和阿是穴,在距离穴位处皮肤2一3 cm处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20分钟左右,至局部皮肤红晕,手触感觉温热,患者自感温和舒适为度。灸时应注意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隔天1次,30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1.3.3雷公藤多甙组选用雷公藤多甙片口服,3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用法:0. 2 g/次,每天3次。两组患者均要求治疗前1周内和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相关药物。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劳逸结合。1. 4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每个疗程结束时检测相应指标。1. 4. 1观察指标(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身高、体重等。(2)主要相关症状和体征: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及相关的表现。根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给子评分。(3)理化检查: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 , ESR) , C反应蛋白(C-eactive protein, CRP)检测。1.4.2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75%。血沉及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5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30%。血沉及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率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2 15: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3讨论
RA属中医痹症范畴,历代医学典籍虽没有类风湿关节炎这个病名,但有很多论述与现代医学类风湿关节炎描述相吻合的。其论述见于历节、白虎历节病、尪痹、骨痹、肾痹等。在灸法治疗上也有较多论述。《素问·痹论》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疗也。”孙思邀《千金方》记载:“历节风痛,但痛处灸二七壮,佳。”又有“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立愈。”可见,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上历来就有广泛的应用。本课题组在前期动物实验研究中也己证实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以及IL-1β和IL-2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素问·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穴位选取以提高人体正气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以加强中焦脾胃功能,使后天气血化生有源;肾俞为肾脏之气输注聚结于背腰部的俞穴,能益肾助阳,培补先天之气;阿是穴即局部取穴,《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诸穴合用,培补先天肾气之本、颐养后天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宣散局部气血瘀滞,整体局部共同调整,以达到治疗目的。
灸法疗效的产生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艾灸饱和度、艾灸方法以及个体差异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艾灸的临床疗效。本文着重观察不同疗程隔姜灸、温和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以探讨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量效关系及不同灸法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明艾灸的临床效应规律奠定基础。
本研究结果发现,经艾灸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压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及RF、ESR、CRP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60天明显优于30天(P < 0. 05或P < 0. 01);提示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与灸程有密切关系,较长疗程优于较短疗程,量效的累积对于艾灸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影响。
在隔姜灸与温和灸的比较中发现,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隔姜灸优于温和灸。提示不同艾灸方法对症状改善有一定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生姜具有抗氧化、消炎、抗风湿、健胃止吐、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生姜油对小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血清IL-1β、IL-4水平,抑制T细胞亚群 CD4'/CD8‘比例上升有关。隔姜灸发挥了生姜与艾灸的双重作用,因而有更好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5 02:08 , Processed in 0.21302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