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1|回复: 0

痛经的针灸治疗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发表于 2014-9-17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痛经的针灸治疗

〔处方1〕 气海 天枢 足三里
〔操作〕 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气海用3寸长毫针先直刺1.5—2寸,上下徐徐提插3—5次后,再将针提至皮下,向中极方向透刺2—2.5寸,按上法徐徐提插3—5次,有强烈的沉胀感后留针15—30分钟;天枢针1.5—2寸,刮针手法,留针时间同气海;足三里针1.5—2寸,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行针至腹痛减轻后或消失后留针,以上两穴同时起针。
〔治验〕 王××,女,26岁。患痛经5—6年,经前腹痛,经色紫黑成块,手足发热,伴有头痛,腰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妇科检查无异常。口服镇痛,镇静等药物无效。诊断为痛经,用上法针后疼痛即止,3次而愈,未再发。
〔按语〕 本病属气滞血瘀型,治则为理气祛瘀,扶正止痛。气海为气之海,呼吸之根,藏精之所,为下焦之要穴,针之可益真脏,回生气,温下元,振肾阳;天枢乃大肠之募穴,能分理水谷,糟粕,清导一切滞浊,与气海相配,取气海振下焦之阳,取天枢调理肠胃之气,以利运化。足三里可健脾强胃,益气血生化之源。
〔处方2〕 气海 关元 三阴交
〔操作〕 气海、关元二穴,针下2寸深,有麻感下行至会阴部,再继续施热补手法,有酸热感扩散至小腹部,患者自觉胀痛感减轻,再刺三阴交1.5寸深,用提插捻转手法,以押手压住穴下,今感传到两股内,针下腹痛以减轻为有效。 治验刘×,女,20岁,未婚,工人。既往经行腹痛2年,月经后衍4—5天,血少色黯,或有瘀块,喜热。面色青白,唇青苔薄白,舌面隐见瘀斑,脉沉弦。按上法取穴操作治疗2次,痊愈而归。随访多年未发。
〔按语〕 本病为气滞血瘀型,治则为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本方取气海以通调冲任二脉,蒸动气化,宣通涩滞,调理气机以帅血行;取关元且用热法,以温补下元,可敬寒活血;配三阴交可疏肝脾肾三经之气,以活血通滞,更利调经,且是三阴皆循行过少腹,尤是循经远位必取之穴。然本证之治,实则行气调气为主,活血为次,欲通经调气,以手法调节控制感传至为重要,如气至病所,其效立见。

〔处方3〕 公孙 列缺 中极 太冲
〔操作〕 直刺公孙(双)0.5寸,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5分钟行手法1次。
〔治验〕 刘×,女,22岁。月经来潮腹痛不已1年多,—小腹坠痛,血色红紫夹有血块,胁痛乳胀,烦躁胸闷,舌质黯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每临经期来诊治疗,经3个月经期治疗而愈。
〔按语〕 本病为肝气郁滞型,治则为疏肝理气止痛,用泻法施针。公孙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任,可理气活血,调理冲任达到行瘀止痛功效;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于任脉,沟通胞宫,上二穴合用为马丹阳“合担用法担”之法。太冲为肝经原穴,有舒肝解郁,调理气血作用。中极属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调理冲任,疏通胞脉。

〔处方4〕 三阴交 阴陵泉
〔操作〕 采用重泻手法。
〔治验〕 白××,女,20岁。痛经史4年,热敷缓解,经来则小腹疼痛难忍,经有血块,舌黯苔少,脉弦。经前1—2天针刺上述穴位,再辨证选穴,经期过后无痛为止,每天l一2次。经4次治疗而愈。
〔按语〕 本病为气滞血癌型,故重泻脾经之三阴交、阴陵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处方5〕 中极 归来 地机
〔操作〕 行捻转泻法、加灸、留针15分钟。中极、归来针感向下放散。
〔治验〕 李××,女,24岁。经期将至,腰腹痛剧,少腹胀坠1天,生气加重,胸胁胀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涩。治疗11次而愈。
〔按语〕 本病为气滞血癌型,治则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中中极可通调任冲,行瘀止痛,活血通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用之调气血以辅中极之功;远端佐地机,系足太阴经之郄,镇痛力强。加灸,可加强温通之力,使经脉通,血下行,其痛自止。

〔处方6〕 气海 关元 血海 三阴交 行间
〔操作〕 气海、关元采用三进一退法补之,使针感向小腹部两旁扩散,下达阴部。血海、三阴交、行间施以平补平泻法,并在针柄上裹艾绒进行温针灸。每于月经后1周开始治疗,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治验〕 徐××,女,27岁。小腹疼痛已4年余,月经来潮前后加剧,恶寒喜暖,苔薄白,脉沉紧。治疗3个疗程后,谙症悉除,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本病为寒湿凝滞型,治则为温经化瘀,利湿止痛。气海、关元均属任脉,前者为任脉之脉气所发,元气之海,有通调下焦之功;后者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类经图翼》谓:“此穴处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这说明它所处部位的重要。上穴通过针刺与艾灸,能起到温经散寒,祛瘀通络和调冲任的作用。血海为足太阴脾经治血症的要穴,有破血止痛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三脉交会处,佐以足厥阴肝经荣穴行间,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根据“寒则温之”的原则,重灸气海、关元,胞宫得暖,寒凝得散,而痛经自愈。 〔处方7〕 合谷 三阴交
〔操作〕 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
〔治验〕 姚××,女,23岁。经期适至,少腹疼痛难忍,伏卧屈膝,双手紧按。诊脉沉而迟,乃胞宫因寒凝气滞,经来不畅,气血不和之故。以上法治之1次,疼痛解除。5日后随访,经回未再作痛。
〔按语〕 本病为寒气凝滞型,治则为温经化瘀止痛。因左侧主血,右侧主气。右合谷配左三阴交可补气和血,而寒自散。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主血分。故2穴相配可调和气血,通经止痛。

[处方8] 中极 归来 三阴交 秩边
[操作] 中极、归来针上加灸,每穴灸3壮;三阴交、秩边只针不灸,月经前5天治疗。
[治验] 赵××,女,39岁,干部,1989年1月24日就诊,4年前因受寒湿而致行经腹痛,每月发作1次,西医检查:子宫内膜移位,用中西药物无效,于月经第3天来诊。查:不能直腰,手足不温、伴头痛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诊断:痛经。依上方上法治疗10次而愈。
[按语] 本病为寒湿凝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化瘀除湿。中极,归来可调理冲任,温运下焦,活血化瘀;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刺之可调脾,益肝肾;秩边可调经止痛。上穴合用,可使寒湿得化,胞宫得复,其痛得止。

?燵处方9] 肾俞 中极 次髎 地机
[操作] 每次月经前针3天,每天温针灸2次。
[治验] 张××,女,18岁,病历号:66—44464,月经痛5年,始于初潮,每行经前小腹疼痛,经色紫黯成块,经行后才能逐步缓解。查:舌淡苔薄。诊断:痛经。依上方上法治疗3个月告愈。
[按语] 本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散寒行气,温经止痛。取肾俞可益肾气;中极为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有调冲任、暖胞宫之功;配以次留可利气止痛;地机为足太阴脾之郡穴,能行血调经,上穴合用,能行气化瘀,温经止痛。

[处方10] 气滞血瘀:?犞屑??犎?阴交?犙?海
?牐牐牐牐牐? 寒湿凝滞型:命门?牬?脉?牴卦?
?牐牐牐牐牐? 气血两虚型:足三里?犉?海?牴卦?
?牐牐牐牐牐? 肝肾亏损型:肾俞?牴卦??犔?冲
[操作] 皮下针刺,对准穴依,垂直快速进针达皮下,然后平刺进针达1.5寸。留针30分钟:快速拔针,每日3次,7日为1个疗程。
[治验] 王××,女,16岁,学生。15岁月经来潮,每次均出现小腹胀痛,胸肋胀满经量少而不畅,色紫黑并有血块,潮期4—5天,症状随之逐渐消失。脉沉弦,舌紫黯。诊为痛经。皮下针刺中极、三阴交、血海,针后10分钟腹痛渐减、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共3次,腹痛消失,次月于月经前3天,按上法连针3天,月经来潮时,无腹痛感觉,第3个月月经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
应用本法治疗85例,治愈51例,占60%;显效18例,占21%;进步12例,占14%;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按语] 痛经的病因多见于虚寒,本病为气滞血瘀型,治则为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故采用微刺激以温补之,适当留针有利于疗效提高。

[处方11] 承浆 大椎
[操作] 承浆向下斜刺5分,持有酸、麻、胀、重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秒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提插捻转1次。大椎将针刺入皮肤至皮下后,向深部缓慢进针3分深,使针感向背部下方放射。如属寒凝血癌或虚证痛经,可在此穴用l寸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每次2壮。上述治疗可在月经来前3天开始治疗到月经停止为1个疗程,每天针刺1次,共针治3个疗程。
[治验] 李×,女,26岁,农民。自述痛经1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经来前1天,少腹绞痛,俯卧屈膝,双手紧按。舌淡,苔白,脉沉而迟。此乃寒凝气滞之痛经。用上法治疗1次后痛减。治疗至月经过后停止,以后每次经来前3日开始针治,共治3个月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61例患者,痊愈55例,显效4例,好转2例。治疗1个疗程有效者6例,治疗2个疗程有效者13例,治疗3个疗程有效者42例。
[按语] 痛经病位主要在胞宫,和冲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任脉主一身之阴脉,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与足三阴经交会,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月经为阴血所化生,任脉之阴血滋养胞宫,与冲脉相互资助,才能保证女子正常的月经来潮,正如《素问·上古天真》日“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任脉受病,胞宫失养,则易发生疼痛,晋·王叔和《脉经·卷二》论述任脉疾病有“动苦少腹绕脐丫横骨,阴中切痛。”故选任脉之承浆,可以调冲任,补阴血不足。加之大椎是手足三阴经和督脉之交会穴,可以总汇一身之阳,调整全身诸阳之气,推动气血运行。二穴合用有振奋阳气,滋养胞宫之功,使胞宫内气血运行通畅,冲任调和则无疼痛之虞。


[处方12] 主穴:十七椎下 三阴交 气海
?? ?牐牐牐牐牐? 配穴:太冲 足三里 合谷 血海 地机 次髎 膈俞 肝俞 中脘
[操作] 先针椎下或次谬,平补平泻或泻法,捻转半分钟至1分钟起针。气海平补平泻,针感达前阴为宜,留针,在针旁加艾条灸。下肢穴,虚补实泻,用间歇行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痛甚者日可2次。或配合耳针子宫点揿针留之,每天按压数次,每次约30—40下。经前1周即要针刺,隔日1次,行经期可每日1—2次。平时每周针1次。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
[治验] 沈××,女,28岁。月经临行腹痛甚剧,量少色黯有块,卷卧不伸,形寒,呕吐,舌黯苔薄白,脉弦细。治疗则取:十七椎下、胸椎十二夹脊、合谷、三阴交、太冲、关元。先针十七椎下及胸椎十二夹脊,用捻转泻法留针14分钟。针旁加艾条温灸,当即呕吐止,腹痛稍缓,次针合谷、三阴交、太冲,用间歇法留针,并在关元艾条灸,当日20分钟后,腹痛顿减,能下床活动。调治3个月痊愈。
[按语] 痛经,为经脉阻滞或经脉枯涩而致,总治则为疏通经脉。十七椎为经外奇穴,有调经的作用,所在部位为督脉循行部,可通调阳经之气。气海为任脉穴,可调一身元气,与十七椎相配则尽调一身阴阳经气,调和阴阳之偏胜偏衰。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三阴经之气,而调补肝、脾、肾。太冲、足三里可通气滞,合谷、血海可通血脉;地机、次髎温中通经;膈俞、肝俞、中皖补益气血。各穴合用则可治各型痛经。

[处方13] 承浆?牬笞?
[操作] 先取承浆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30秒,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复取大椎将针刺入皮下后,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如届寒凝血癌或虚证痛经,在针柄上套l寸长的艾条点燃悬灸,每次2壮。一般在经来前3天治疗,到月经停止为1个疗程。每日1次。
[治验] 李×,女,26岁,未婚,农民自述痛经1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每次月经来前l天,少腹部疼痛难忍,诊之舌淡,苔白润,脉沉而迟。按上法治疗1次疼痛减轻,治疗至月经停止,以后每次月经来前3日开始治疗,连续3个月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痛经病位主要在胞宫,与冲任脉有密切关系,本病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理气行郁止痛。故选用任脉承浆,有调冲任、和阴血之功。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总统一身之阳,二穴合用可以振奋阳气,调和阴血,使胞宫气血通畅、则无疼痛之虞,本疗法具有选穴少,疗效高的特点,是临床上有效方法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1:21 , Processed in 0.28601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