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8|回复: 1

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发表于 2014-9-12 15: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分析艾灸在施灸部位所造成的温热刺激以及炎性化脓现象,指出由于艾火的刺激,才造就了灸法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认为“温通”是对灸法效应的高度概括,灸法散寒通络、透热泄毒、扶助正气、防病保健等作用都离不开艾火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因此“温通”是艾灸与生俱来的本质与灵魂。「关键词〕艾灸;临床特点;作用机制;温通作用 针灸医学包含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很多,针刺与艾灸是最基本的方法。《灵枢·官能》在专门讨论针法道理的时候,提出一个针灸医师耳熟能详的命题:“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表明针刺和灸法各有所长,并强调灸法更有其效应特征和特殊的适应证范围。分析艾火刺激特点及由此形成的效应特征,对于有效运用灸法、弥补针药之不足、提高临床疗效、发挥艾灸优势颇有裨益。1艾灸温热与化脓的临床特点 根据临床经验,任何一种疗法的效应,都与它在操作方面的某些特点密切相关。从古代的艾粒烧灼灸,强调“炷如麦大”的麦粒灸,到宋代的闻人曹年在《备急灸法》中首先记载以隔蒜灸为主的多种隔物灸法,再到14世纪出现了加进药物的艾卷灸法,如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直至现今多种温灸器灸,据王雪苔对古代灸法种类考证统计有60余种,多种多样的灸法都离不开“火”的温热刺激,某些灸法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炎性反应。1. 1艾灸的温热刺激 “火”是艾灸的刺激源,远古无论木隧取火、金隧取火、透镜取火,都离不开艾绒作取火引子。生活实践中,火给人温暖以消除寒冷与疲劳,在火焰的直接而适宜的烘烤、烧灼下,病痛得到缓解。不能忽略的是,艾火治病起源于巫、医不分的年代,宗教迷信的方法与人类医疗行为往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从盲目进行体表烧灼以驱除病邪,到主动将艾粒置于适宜部位,烧灼到适当程度,就此形成了麦粒灸这一灸法的最早形式。继中华民族先贤发现艾粒烧灼体表所引起的灼痛与化脓蕴藏着巨大的防治疾病的潜力后,艾灶隔物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等多种艾灸方法相继产生,这些都离不开火与艾的共同作用。 临床所见,无论麦粒灸、艾灶隔物灸,还是艾条温和灸,实施过程中都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以“热”为特征的感觉,这种称为“灸感”的特殊感觉主要表现为温热、灼热、灼痛。曾有学者研究,艾条或艾灶灸治疗的829例患者,不带任何提示性地让患者说出施灸时及施灸后的一切感觉,结果表明,灸感为热感与痛感占10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灸感;除此,肉眼还可观察到红晕、出汗、肌肉跳动等,这些现象都与温热刺激密切相关。 杨华元等对艾灸所做的生物物理特性分析指出,热效应是灸疗的一个重要作用,灸疗温热刺激不仅涉及表皮,还影响到皮下和肌层。在灸疗过程中,温度是重要的生物物理因素之一。实验测定艾在燃烧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其光谱是以靠近近红外区的远红外为主的光谱。根据物理学原理,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近红外线能量较远红外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穿透机体的深度可达10 mm以上。近红外线并能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但不论是近红外还是远红外,艾燃烧产生的红外线都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分子产生受激共振,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的混乱。 灸法的温热刺激可以作用于皮肤多种感受器,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及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有研究者记录温度敏感神经纤维有电活动。在中等温度如35℃时,温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均处于较低的活动水平,表现为传入纤维只有较低频率的放电。当皮肤温度上升,冷感受器活动减弱甚至不活动,温热感受器活动增强。当皮肤刺激温度高于45℃到达伤害性范围后,温热感受器活动急剧下降并停止,说明温热感受器不是热痛的感受器。近年的研究还发现,感觉神经元上有能够传导温度的蛋白质,它们能被特定的温度激活。例如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3(TRPV3)和TRPV1表达的感觉神经元分别能被33℃和42℃以上的热激活。这就表明,不同强度的艾火所兴奋的感受装置是有区别的。不同种类的施灸方法目的都在于造成适宜的温热刺激,艾条温和灸以患者持续温热感觉为标志,艾灶着肤灸如麦粒灸,如果目的不在于化脓,可以极快地去除残余艾火,只让患者有0.1的灼痛。1.2艾灸的化脓反应 化脓灸的轻微创伤,除了热刺激,还表现施灸局部产生灸疮,又称灸疤、灸花,都是施灸所造成的浅表无菌性的炎性反应。其实化脓并不仅仅出现于艾灶直接灸,即使艾条灸,只要有足够的施灸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使施灸局部皮肤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甚至化脓。古人用艾灸治疗顽症大疾时多强调灸熟、灸透,以至达到化脓程度,是因为临床经验表明,只有灸疮化脓溃发,才能提高疗效并治愈疾病,因此灸疮的发或不发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如唐代《黄帝明堂灸经》指出:“凡着艾,得疮发,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宋代《太平圣惠方》说:“灸灶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清代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中形容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说明“用灸必发疮”己成为古代施灸的关键技术。轻度灸法给患者的刺激只是局部灼热或短暂灼痛,并伴有温热穿透深部的感觉,以及畅快感,这些感觉在施灸数小时后都会消失。但如果灸至化脓程度,显然需要增加施灸强度和壮数,不仅局部灼痛更明显,穿透感、畅快感更加显著,而且此后在施灸局部所引起的炎性化脓对穴位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刺激。 任何细胞,包括穴位皮肤只能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当温度上升一定程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细胞或组织损伤甚至死亡。如温度上升至45~5 0 ℃,并且持续几分钟,相当的组织会坏死;当温度超过5 0 ℃ ,酶活性会明显减弱,细胞会固定;温度到60℃时,蛋白质就会变性、组织凝结、细胞坏死,宏观上可见到组织变暗。 临床施化脓灸操作并不机械刻守某穴若十壮数,因为壮数只能说明灸量的一部分,艾粒的大小、松紧、燃烧是否彻底、是否连续施灸,以及患者局部皮肤的反应性都会影响化脓。烧灼的程度应该循序增强,最初的艾粒稍小,使患者逐渐适应。以化脓为目的的灸法,其操作关键在于灸至局部皮肤焦黑到炭化的程度。与施灸引起的灼痛感不同,灸疮化脓的过程并无明显感觉,但化脓所蕴含的“天然疫苗”意义十分值得关注。它与生物疫苗不同,灸法的化脓不是向机体输入某种蛋白,而是似乎向机体输入了一套新的工作程序,它含有针对多种不确定致病因素的必要指令,以便指示身体相应机制造出相应的“疫苗”来。灸法的化脓所造成的非特异性效应完全是基于人体自身结构与功能而产生的,因而其效应强度也就会限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尽管如此,灸法化脓激发的有限的免疫功能,对于人类面临种种新生疾病的威胁,短期研制有效、安全疫苗有极大困难而言,却是不能忽视的武器之一。 由此可见,艾火的温热刺激及由此造成的化脓现象是艾灸操作最基本的特点,这两个特点的形成都离不开艾火的烧灼。虽然不同灸法之间存在某些差异,但临床上可通过操作技巧的变化而相互变通。即使是艾条灸,如果在温和灸基础上,像雀啄灸那样将艾火短暂靠近皮肤,也会产生像艾炷灸一样向深部穿透等灸感。如果温和灸时间足够长,也会引发穴位皮肤化脓,获得化脓灸效果。2艾灸的温通效应特征疏通经络是古人运用中医针灸理论,对针灸调节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对针灸之后,机体恢复到自稳平衡状态的表述。无论针刺或艾灸,都有疏通经络气血的基本作用。虽然人们会因为广泛的适应证,而从散寒、泻热、扶正等多方面来总结针灸的效应,但针灸的多种效应,都在于实现气血的正常运行。由于艾火烧灼这种特殊的刺激途径,使灸法在临床上显示出十分显著的疏通气血作用,因此人们便用“温通”来概括灸法的效应特征。2. 1温通效应与散寒通络 驱散寒邪是灸法显著的功能。无论外寒、内寒,当寒邪成为致病因素后,就具有损伤阳气、收引疼痛以及重寒化热的病理特点。《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藏寒生满痛,其治宜灸炳”,说的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使人们内脏易于受寒,多见胀满的病症,尤其适宜用艾火烧灼的方法。《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今风寒客于人……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指出当风寒侵犯经络,就会导致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除了药物热敷外,还可用艾火灸灼及针刺等方法以祛除外邪。假如寒邪进一步导致血脉凝涩,这种病理状态同样是灸法的适应证。《灵枢·经脉》总结最明确的艾灸治疗法则是“陷下则灸之”,是说灸法适宜于寒邪收引所导致的气血凝滞、经脉陷下的病理状态。艾灸所以具有温经逐寒的功能,是由于艾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阳气是机体抗病能力的集中表现,如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论》所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当外感或内生寒邪比较轻浅时,机体只需通过阴阳自和的自我调节系统就可消散寒邪、达到平衡。假若阴寒过强,甚至包括阴寒内盛、阳气欲脱状态,则需借助艾火,通过腧穴与经络,调动机体更多层面的调节系统,激发机体潜在的阳气,才能消除寒邪。灸法散寒通络的作用中,“通络”既是灸法“散寒”效应发挥的基础,也是灸法疏散寒邪的结果。2.2温通效应与透热泄毒 尽管东汉开始就有人提出灸法忌用于阴虚阳盛之证,其后历代也有医家推崇这种观点,甚至提出“灸可劫阴”,反对阴虚用灸,但更多的临床实践提示人们,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寒证,即使对热证,甚至由热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有很好疗效。早在《素问·骨空论》就总结过“灸寒热”之法,施灸部位涉及躯干和四肢。金元朱丹溪将灸法用于热病、危重病,提出引热下行、引热外出的思路。《脉因证治》中记载:“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可灸涌泉穴五壮,立愈。"20世纪中国很多地区将灸法用于肺结核治疗,施灸后咯血即止或渐止。临床表现为身热、口渴、脉数、舌红、咽喉痛的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直接灸角孙、内关二穴各3~5壮,每日2次,2日后症状基本消失。前人用灸法治疗疗、疮、痈、疡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灵枢·痈疽》就说:“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南宋闻人曹年《备急灸法》说:“各种痈疽,初起时用蒜片间隔灸三百至二千壮”“肠痈,灸两肘尖,凡有此证,宜速灸两肘尖各百炷,炷如绿豆大,则大便当下脓血而愈。”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说:“痈疽发肿,坚硬不破,名曰石痈,当上灸百壮。”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提到痈疽七日以内未成脓者,不论阳毒阴毒,均宜用灸治疗,“轻者使毒气随火气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由此可见,外科热毒之症用灸法十分普遍。灸法对毒邪所致病症的治疗效应不容忽视。现代学者在总结毒邪在中风、老年痴呆等难治疾病中作用基础上,提出“难病多毒”,并有学者总结毒邪往往缺乏特有临床表征,败坏脏腑、损坏形质、功能受损可以看作是毒邪致病的基本共同点。现代临床多从毒邪入手治疗不少疑难病症,如恶性肿瘤、病毒性疾病等。麦粒灸是灸法治疗慢性顽症痼疾中最具有优势的方法。20世纪针灸学者就用麦粒灸治疗晚期血吸虫肝硬化、哮喘、癫痫、类风湿性关节炎。山西省著名中医谢锡亮用麦粒灸治疗乙型肝炎、恶性肿瘤,并提出了用麦粒灸治疗艾滋病的思路与方案,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范例和启示。灸法之所以能够透热泄毒,无非通过艾火之力使热邪、内毒有路而发,正如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所言:“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譬如盗入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而无所主,必伤生乃己。”表明灸法治疗热病,以及毒邪所致的难病之理在于用艾灸之温热来开发毛窍肌肤,使火热毒邪有路而去。明智的医学家己经领悟灸法对寒热虚实所具有的双相调整作用,如同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所说:“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李延在《医学入门》中说:“凡寒热虚实皆可灸之”。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2 15: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2. 3温通效应与扶助正气
灸法扶助正气的作用包括阳气与阴血两个方面。早在《内经》就总结灸法可用于卫虚汗出、气虚脉陷、阴阳皆虚等多种正气不足状态。《素问·骨空论》说:“大风汗出,灸譩譆。”由于阴与阳不仅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还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灵枢·官能》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凡此都说明灸法对气血阴阳虚损之证都可治疗。灸法与药物治病的方式及效应机制不同,因此不能用附子、肉桂的性味来附会、推理灸法的特性。灸法能否达到补阳气、养阴血的最终效果,是需要条件的,它受到机体状态、施灸穴位、施灸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古今临床将灸法用于阴血不足之证的有效经验己经很多。唐代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总结灸法成功经验时说:“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差者,数过二百。”宋代《苏沈良方》也记载其法说:“久病虚羸,用此而愈。”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对灸四花、膏盲更是推崇备至,称“火有拔山之力”。由此可见,艾灸治疗阴血不足非但未见“劫阴”之弊,而且每获良效。
灸法温补阳气、滋养阴血的效应仍然是以其通畅血脉的效应为基础的。灸法以艾火之力而有疏通经络之效,这与灸法补益五脏精气并无冲突。因为通过灸法治疗所补益的精气,只有在经络气血通畅的条件下,才能传输到全身,转化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功能,发挥其防治疾病的效用。
2. 4温通效应与防病保健
古人向来把治病与防病有机结合,因此不仅将灸法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病症,尤其重视灸法防病保健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与灸法化脓特点密不可分。灸法对皮肤造成的炎性化脓,形成了作用持久的刺激源,承淡安先生称之为“火伤毒素”,这种小量的火伤毒素不仅能在短期内,针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预防功能,还能持久地调动机体多种非特异性抗病功能,因而灸法防病保健的作用十分突出。《千金要方》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病瘟疟毒气不能着人。”在未曾发明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古代,孙思邀就总结了用麦粒灸的化脓方法来预防传染病的经验,其中的大智慧当令现代人为之惊叹。灸法不仅可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还可用于预防慢性疑难病。唐代《黄帝明堂灸经》以黄帝问岐伯答的方式讲述了预防中风的灸治方法:“常令两脚上有灸疮为妙”。这些经验发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在极其复杂环境中的人类,用灸法人为地造成穴位炎性化脓,目的在于调动正气、克服免疫惰性,使己知与未知的病邪有一个出路,而不至于积累成疾。笔者曾于20世纪90年代专题研究艾条温和灸保健的效应,从保健灸延缓老化的临床效果,可以体现灸法整体调节、双相调整、和缓调整的作用规律,显示艾灸对中老年人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聚集性等方面均有改善,表明灸法的调整效果离不开艾火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
综上所述,灸法的散寒、透热、泄毒、扶正、保健的作用,无不与灸法开泄、疏散、行郁效应密切相关。灸法从开始操作之初,就出现温热、灼痛,很快使血管扩张,这些可以看作灸法对机体产生的初级的“温通”效应,预示着灸法己经启动了包括感觉在内的神经反射与调节机制,机体能够感知灸法温热或短暂灼痛,并产生一系列反应,除了感觉,还有避让行为及局部血管的生理反应等。正由于灸法“通”的特性是在艾火“温热”刺激条件下发生和造成的,因此“温通”就是艾灸与生俱来的本质与灵魂。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用“三通”作用来总结多种多样的针灸手段与操作方法,根据“灸法”与“火针”效应特点将它们归纳为“温通”一类,这是在对针灸效应深刻领悟基础上高屋建领、提纲掣领的高度概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3 13:34 , Processed in 0.24647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